中藥所具有的與治療作用有關的性能。可概括為四氣五味、歸經、升降浮沉、毒性等。

  中醫學認為,任何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都是致病因素作用於人體,引起正邪鬥爭,導致陰陽氣血偏盛偏衰或臟腑經絡機能失常的結果。故中藥的治療作用,主要是扶正驅邪,消除病因,糾正紊亂的臟腑氣機及陰陽氣血的偏盛偏衰現象,恢復臟腑經絡的正常生理功能,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中藥所以能治病,與藥物自身的性能(藥性)有關,而前人認為藥物多有偏性,故張景嶽說:“人之為病病,病在陰陽偏盛耳,欲救其偏,則惟氣味之偏者能之。”是說隻有用藥物的偏性,才能糾正疾病的偏勝,徐洄溪總結說:“凡藥之用,或取其氣,或取其味……或取其所生之時,或取其所生之地,各以其所偏勝,而即資之療疾,故能補偏救弊,調和臟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藥性來自藥物自身所含的有效成分、生物活性及其藥理作用,與藥物的品種、產地和自然環境等多種因素有關。

  研究中藥藥性產生的機制及其運用規律的理論稱中藥藥性理論,又稱中藥藥理,現已發展成中藥藥理學這一專門學科。它是中國歷代醫傢在長期醫療實踐中,以陰陽五行學說和腑臟經絡學說為依據,根據藥物所產生的不同治療作用所總結出來的用藥理論,是學習、研究、運用中藥所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