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行經前後或行經期間發生下腹疼痛,影響生活和工作的現象,是婦科常見的癥狀之一。痛經有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兩種,前者指不伴有生殖器明顯器質性病變月經期疼痛,又稱功能性痛經,多因精神或體質因素引起,常見於月經初潮或初潮後不久的婦女,往往生育後緩解或消失。後者指生殖器有器質性病變(如子宮內膜異位癥、盆腔炎、粘膜下肌瘤等)引起者,多見於20歲以後的婦女。

  病因和發病機理 原原發性痛經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①精神因素 婦女在經期可出現下腹墜脹不適,偶而也有痙攣性疼痛,這是正常現象。但有些婦女易精神緊張,恐懼、痛閾低,對疼痛特別敏感以致不能耐受月經時的下腹不適,表現為痛經。②體質差、健康不佳或伴慢性病。③某些婦科情況:如宮頸口繼發性狹窄、子宮過度屈曲等,經血不易排出,引起子宮痙攣性收縮,導致痛經。④子宮肌肉發育不良,引起子宮的不協調收縮。⑤月經期子宮內膜呈片狀脫落,不易排出,引致劇痛難忍,稱為膜樣痛經。

  繼發性痛經則因生殖器器質性病變如盆腔炎、粘膜下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腺肌病等導致。

  發病機理 尚不十分清楚。多認為與前列腺素分泌有關。痛經多發生於有排卵的月經周期。排卵後在孕激素的作用下,分泌期子宮內膜能合成較多的前列腺素F2α(PGF2α),月經期PGF2α達最高峰。子宮內膜壞死剝脫,釋放出多量的PGF2αPGF2α刺激子宮肌肉收縮, 甚至痙攣性收縮,從而引起疼痛。PGF2α進入血循環後,可促使胃腸道平滑肌收縮,引起惡心、嘔吐、腹瀉等癥狀。子宮內膜脫落後,PGF2α隨之排出體外,血循環中的PGF2α也被靶器官吸收破壞,故痛經癥狀於數小時後可緩解。繼發性痛經可因粘連、充血或子宮收縮等有關。

  臨床表現 原發性痛經多發生在未婚或未孕的年輕婦女。月經來潮前數小時已感疼痛,月經來潮後疼痛逐漸加劇,歷時數小時,偶持續2~3日。疼痛可為陣發性痙攣樣絞痛放射至肛門部或腰部。可伴惡心、嘔吐、便秘或腹瀉等。痛劇時患者面色蒼白出冷汗,四肢冰冷,血壓下降,甚至昏厥。膜樣痛經患者常主訴在月經第3~4 天時疼痛最甚,當膜狀物排出後疼痛即緩解消失。繼發性痛經患者既往無痛經,痛經癥狀隨其他婦科病的表現而出現,隨著膜狀物的排出,疼痛即緩解並消失。

  診斷 根據病史和癥狀,婦科檢查未發現明顯器質性疾病,即可診斷為原發性痛經。若發現生殖器的明顯器質性疾病,則應考慮繼發性痛經。盆腔充氣造影、子宮輸卵管碘油造影、腹腔鏡檢查等為常用的輔助診斷方法。

  防治 普及月經生理知識,幫助年輕婦女消除顧慮,減輕緊張情緒;加強營養,改善體質;治療慢性病等都是防治痛經的關鍵。

  痛經治療主要是對癥治療,例如局部保暖,給止痛藥物或弱鎮靜藥、抗痙攣藥等。一般不宜用嗎啡類藥物,以免上癮。痛經多發生在有排卵的月經,故可用小劑量雌激素周期治療(如己烯雌酚lmg每晚一次,自月經第6天起用,共用20天,重復3個周期)以抑制排卵。投以小劑量雄激素,抑制垂體促性腺激素的分泌,也可減輕疼痛。口服避孕藥既可調整月經,又可治療痛經。原發性痛經又可用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劑如消炎痛、乙酰水楊酸、氟滅酸、甲滅酸等,在月經開始時或疼痛剛發作時應用。對繼發性痛經主要應先治原發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