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與教育人們養成有益於健康的行為,使之達到最佳健康狀態的一種教育過程。健康教育和一般教育一樣,關係到人們知識、態度和行為的改變。它指導和教育人們養成並保持有益於健康的生活,合理與科學地利用已有的健康設施;並自覺地參與改善個人和集體健康狀況的各種活動。健康指人在軀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方面都處於自覺良好、活力充沛的一種狀態,它不僅要求一個人的機體免於疾病和衰弱,而且要保持軀體、精神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完美狀態。健康是人的基本權利,達到盡可能好的健康水準是人類一一項最重要的社會性目標。

  目的 主要是傳播衛生知識、技能,並開展行為、道德教育,增進整個社會人群的健康與自我保健能力。其理論依據和專業技術來源於醫學、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行為科學、傳播學、科學普及學、統計學和美學等學科。

  特點 它不僅是衛生知識的傳播,更重要的是具體指導與實踐,通過有計劃的學習過程和有計劃的社會行動,使受教育者增長衛生知識,信服科學,改變有損於健康的行為;加強人們的自身保健意識和能力。因此,教育內容應該富有思想性、科學性、針對性和趣味性,並能符合當時、當地人民經濟負擔的可能性。教育者要幫助受教育者擺脫舊習慣、舊觀念,學習新思想、新知識,改變不利於健康的行為,養成有利於健康的良好習慣,自覺自願地維護自身和公眾的身心健康。教育的對象從社會、傢庭到個人。關鍵在於使知識和技術轉變為人民大眾的行為,獲得控制與健康有關的疾病、行為、環境的能力。健康教育者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還應是健康政策的發動者,是個人和集體行動的推動者,是健康資源的挖掘者。

  種類 健康教育分為學校衛生教育和社會大眾健康教育兩大部分,後者亦稱群眾衛生教育。學校衛生教育的目的是指導學生在生長發育過程和日常生活中堅持有利於健康的行為;幫助學生增長知識,啟發他們自覺采取有益於健康的言行,並影響其傢庭和周圍的人。社會大眾健康教育的對象則是個體、機構和社會群體。其目的是協助人們或組織人們理解那些影響其個人或公眾健康的行為和問題,從而改變他們的習慣和行為,或者設法改變其所處的環境以合乎衛生健康的要求。根據人群的居住環境、職業、年齡、性別等的不同,健康教育又可分為城鎮健康教育、青少年健康教育、老年人健康教育、工人的勞動衛生和安全教育、服務性行業的健康教育、公共場所的健康教育、醫療機構中的健康教育、殘疾康復的健康教育、疾病防治健康教育、計劃生育宣傳教育、性教育、心理衛生教育和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等。

  方式和媒體 健康教育的實施方式和媒體很多,如言語教育、文字教育、形象教育、衛生攝影、電化教育、衛生文藝宣傳、展覽教育、報刊雜志、廣播電視等。所用方式因時、因地、因人而異。

  PRECEDE框架結構是美國健康教育專傢 L.W.格林提出的健康教育理論模型。PRECEDE為英文Predisposing,Reinforcing and Enabling Causes in EducationDiagnosis and Evaluation(教育診斷和評價中的促成因素、鞏固因素和實現因素)的縮寫。用這框架設計教育計劃,是從結果分析入手,經過幾個連續分析過程進行設計。

  健康教育的實施方法不斷完善。從前隻重視單向的大眾傳播教育方式,現在強調傳播與教育並重,以傳播與教育手段相結合;重視行為的轉變及其效果評價;強調從小抓起,加強學校衛生教育,註意培養良好行為與糾正不衛生習慣相結合,以培養為主。英、美、日本、芬蘭、新加坡等國,以及香港和臺灣地區實行這種方式的健康教育,已收到顯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