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頜發育過程中形成的先天畸形,齶部留有裂隙。俗稱狼咽。影響美觀、吸吮和發音,可與唇裂合併發生。手術治療有效。

  發病 在胚胎發育初期,原始口腔未分化出口腔和鼻腔,以後兩側上頜突各突出一塊板狀突起(側齶突),向中線生長,融合形成齶,將口腔與鼻腔分開,若融合不全即成齶裂。

  發病原因未明,可能與營養、遺傳、感染、損傷、內分泌、藥物等因素有關(見唇裂)。。

  臨床表現 腭裂的部位可發生在軟腭和懸雍垂,也可貫通軟腭、硬腭乃至鼻孔,與唇裂相連。由於鼻腔與口腔相通,患兒在哺乳期可有不同程度的吸吮功能障礙,常須用匙喂食,進食時,食物可能進入鼻腔,冷空氣及塵土也可能不經鼻腔過濾、加溫而直接進入咽部,故常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正常人發某些音時,軟腭上提與咽周圍及後壁形成腭咽閉合。而腭裂病人無法形成閉合,不能有效地控制口腔中的氣壓及氣流,空氣大部分從鼻腔漏出,因此,在講話時就不能角正常人一樣發出清晰的語音,而代之以一種特殊的、帶有鼻音的、難以聽懂的腭裂音質。

  治療 有效的手術治療是在19世紀後期開始的。腭裂的綜合治療小組一般包括口腔外科、成型科、耳鼻咽喉科、兒科、心理學、X射線學、口腔正畸、口腔矯形及語音病理學等多方面的專傢和醫務人員。一般在患兒出生4周後進行術前的正畸(關閉裂隙),在12~14個月行腭裂修復術。術後進行吸吮、吹氣等訓練,從3歲開始進行語音訓練,待8歲左右決定是否做第2次手術。而唇部、鼻部的第2次修復手術在10歲以後進行。通過一系列的治療,患者可達到幾乎同正常人一樣的發音水平。

  若腭裂患兒在幼年未得到及時治療,成年後也可治療,手術在局部麻醉下進行,瘢痕比幼年時手術明顯,雖經治療後腭咽閉合良好,但因患者多年發音習慣已養成,仍不免常有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