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兩國1337~1453年期間斷續進行的百餘年的戰爭。

  英法兩國封建主爭奪領地,是導致戰爭發生的基本原因。12世紀中,英國金雀花王朝在法國佔有廣闊領地,12~13世紀,法國國王逐漸奪回部分被英王佔領的土地。14世紀初,英國仍佔據法國南部阿基坦地區,成為法國政治統一的最大障礙。雙方還爭奪富庶的佛蘭德地區。佛蘭德毛紡業主要依賴英國的原料,英國則從羊毛貿易中獲取巨利。1328年,法國佔領佛蘭德,英王愛德華三世(1327~13377在位)下令禁止羊毛出口。佛蘭德因失去原料來源,轉而支持英國的反法政策。戰爭的導火線主要是王位繼承問題。1328年,法國卡佩王朝絕嗣,支裔瓦盧瓦傢族的腓力六世繼位,英王愛德華三世以法王腓力四世外孫的資格,與腓力六世爭奪王位,觸發戰爭。

  1337年11月英王愛德華三世率軍進攻法國,戰爭開始。1340年6月,英法發生海戰。英國取得埃克呂斯(一譯斯盧伊斯)海戰的勝利,控制瞭英吉利海峽。1346年8月,雙方在克雷西會戰,英軍大捷,乘勝進入諾曼底。1347年攻占法國的加來。1356年9月,普瓦提埃之戰,法軍大敗,法王約翰二世(1350~1364在位)及眾臣被俘,英借此向法國索取巨額贖金。戰爭的一再失利,導致法國內部階級矛盾激化,相繼爆發瞭1356~1358年的巴黎市民起義,1358年的紮克雷起義。1360年法國王子查理被迫簽訂屈辱的《佈勒丁尼和約》,把加來及法國西南部大片領土割讓給英國,英王同意放棄對法國王位的要求,約翰二世獲釋,戰爭第一階段結束。

《佈勒丁尼和約》的認定書

  1364年,法王查理五世(1364~1380在位)為瞭奪回失地,改編軍隊,整頓稅制,緊張備戰。1369年戰爭進入第二階段。法國通過軍事和外交手段,幾乎收復全部失地,1396年雙方締結二十年停戰協定。

  1415年8月,英王亨利五世(1413~1422在位)趁法國統治階級發生內訌之機,領兵進攻法國,10月,在阿贊庫爾大敗法軍,占領法國北部。1420年,雙方簽訂《特魯瓦條約》,條約規定法國王太子的王位繼承權轉歸英王亨利五世。亨利五世與查理六世之女結婚。這項條約實際上將法國分為由亨利五世、勃艮第公爵和法國王太子查理分別統轄的三個部分、1422年法王查理六世(1380~1422在位)與英王亨利五世先後去世,英方宣佈由未滿周歲的亨利六世(1422~1461,1470~1471在位)兼領法國國王。1428年10月,英軍圍攻通往法國南方的要塞奧爾良城,形勢危急。法國人民組成抗英遊擊隊,襲擊敵人。1429年4月,法國女民族英雄貞德率軍擊退英軍,解奧爾良城之圍(見彩圖)。1430年,貞德在戰鬥中被俘,翌年5月30日被英軍燒死在魯昂。此後,法國人民抗英運動繼續高漲,英軍節節敗退。1435年勃艮第公爵腓力三世臣服於法王查理七世,法國統治集團重新聯合。1453年10月,駐波爾多英軍投降,除加來外,法軍收復英國在法國境內的全部領地。至此,百年戰爭以法國的勝利而結束。

聖女貞德率軍解奧爾良之圍

百年戰爭時期的英國和法國

  百年戰爭一直在法國境內進行,致使法國城市被毀,村落荒蕪,人口減少。戰後法國在政治上出現統一與穩定的局面;經濟逐漸恢復。戰後的英國,經歷瞭一段內部政治紛爭後,也開始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國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