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4年緬甸白古地區農民反抗東籲王朝封建統治而舉行的起義。東籲王朝莽應龍窮兵黷武,連年對外用兵,大批農民被征服兵役和勞役,以致稻田荒蕪,農業受到嚴重破壞,人民死於戰爭、饑饉、疫病的不計其數,以致哀鴻遍地,民不聊生。白古農民忍無可忍,遂於1564年乘莽應龍遠征暹羅,後方空虛之際,舉行起義。起義者先與被拘留在京都附近的撣族和暹羅俘虜約兩萬人取得聯繫,然後與孟族共謀起事,引導武裝農民入城。起義農民焚毀瞭國王莽應龍所建的水榭和王宮。莽應龍聞訊,從景邁趕回白古,殘殘酷鎮壓起義,把捕獲的數千起義者囚困在竹欄中,要按古代習俗將其燒死。在行刑前,按例不給予食物。這一暴行激起緬族、孟族和撣族僧侶對起義者的同情,紛來贈給食物,在僧侶們的請求下,起義群眾被免予處死,但為首的70名起義領袖均遭殺害。這次起義雖被鎮壓下去,但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則更加尖銳,為後來的孟族大起義播下瞭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