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古國。在錫爾河中遊谷地,今蘇聯費爾幹納地區。漢代稱大宛。粟特文作βrγ'nk或βrγ'n'k,阿拉伯文作Farghānā或Ferghānā,中文譯作破洛那、沛汗、鈸汗、拔汗那、跋賀那等。都西鞬城(今納曼幹)。其王自魏、晉相承不絕。玄奘經過時(630),此國已由酋豪割據數十年。627~649年期間,其王契苾為西突厥瞰莫賀咄所殺,亞瑟那鼠匿奪其城。鼠匿死,其子遏波之立契苾的侄子阿瞭參為王,統治呼悶城(可能即俱戰提,今列寧納巴德)。遏波之統治渴塞城(今長散))。唐破西突厥,顯慶三年(658)以渴塞城為休循州都督府,授阿瞭參刺史。713年、715年大食異密屈底波侵入拔汗那,與吐蕃共立阿瞭達為王,原拔汗那王奔安西求救。屈底波死後,張孝嵩率兵萬餘人,長驅數千裡,攻阿瞭達於連城,阿瞭達攜數騎逃入山谷。720年阿瞭達復為拔汗那王,722年答應反阿拉伯的粟特人前來避難,又把他們出賣給阿拉伯人。阿拉伯人進入拔汗那,阿瞭達偽降而夜襲之,兵敗被殺。旅居中國的新羅僧人慧超經過時(726~727),此地有兩王,錫爾河南一王屬大食,河北一王屬突厥。738年突騎施可汗蘇祿敗亡後,阿拉伯派一總督前往拔汗那,但仍無法控制。開元二十七年(739)阿悉爛達汗助唐平突騎施可汗吐火仙,被冊封奉化王。天寶三載(744)唐改其國號寧遠,嫁義和公主於此。十三載(754)王忠節遣子薛裕入唐。十四載(755)授薛裕左武衛將軍,放還拔汗那。拔汗那復派兵助唐鎮壓安史之亂。阿拔斯王朝哈裡發哈倫·拉西德、麥蒙亦相繼派兵到拔汗那企圖制止對阿拉伯統治的反抗。直到820~821年拔汗那置於薩曼傢族統治之下,逐漸伊斯蘭化,當地王朝才告消亡。

  拔汗那盛產葡萄、香棗、桃、李,亦出駝、騾、羊、馬之類,產朱砂、金、鐵、銀、銅、鉛等。語異諸國,為東伊朗語之一支。已發現數種銅幣,其中一種圓形無孔,正面有人像,反面有粟特錢文…/β γy/…;一種圓形方孔,有粟特錢文γ 'γ'n(可汗);一種圓形方孔,有粟特文 twtwr(都督)。考古中曾發現一座僧院,內有佛像一尊,大小有兩人高,或系公元8世紀之物。但慧超時此國尚不識佛法,無寺舍僧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