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巴西人民為推翻君主專制、建立共和國而進行的長期鬥爭。1817年巴西發生的伯南佈哥起義,曾舉起共和的旗幟。1822年巴西獨立後,成為君主立憲制國傢。人民對帝制極為不滿。1823~1824年,巴西東北部伯南佈哥等6省共和派發動起義,成立“赤道聯邦”。1833年起,在巴拉、南裏奧格蘭德、巴伊亞各省先後爆發大規模人民起義,並各自成立瞭共和國。這幾個省的革命運動分別被稱為卡巴納達運動(1833~1839)、法拉波斯運動(1835~1845)和薩比納達運動(11837~1838),最後都遭到鎮壓。

  19世紀50~80年代,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奴隸制危機加深,廢奴運動和共和運動廣泛發展。各地紛紛出現廢奴協會和共和俱樂部。1870年11月,裡約熱內盧成立瞭由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識分子和商人組成的共和俱樂部,發表共和宣言,出版《共和》雜志,抨擊帝國政治制度。1873年,聖保羅成立共和黨。1875年,全國共和俱樂部成立。1887年在聖保羅召開全國共和黨大會,成立瞭全國共和黨。同年巴西軍事俱樂部聲明,軍隊拒絕參加鎮壓逃亡奴隸的行動。1888年5月13日,帝國政府被迫宣佈無條件廢除奴隸制。此後,各階層人民更加廣泛地展開共和運動。一些奴隸主感到君主制不能有效地維護奴隸制,也轉向共和派,軍隊中的許多中下級軍官參加瞭共和運動。1889年秋,共和運動領導人A.da S.洛博和本雅明·康斯坦特等開始組織起義,陸軍元帥M.D.da豐塞卡被推為起義指揮。同年11月15日起義部隊開入首都裡約熱內盧,豐塞卡進入陸軍部,宣佈政府已被推翻。當晚一批年輕的共和黨人領導群眾來到市議會,宣佈巴西共和國成立。隨後組成瞭以豐塞卡為首的臨時共和政府。佩德羅二世被勒令離開巴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