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源資源蘊藏豐富。煤炭地質儲量約占世界煤炭地質總儲量的12%,居第3位。水力資源占世界總量的30%,居第1位,水力理論蘊藏量6.76億千瓦。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豐富,經普查勘探表明,石油的地質儲量估計要比探明儲量大得多。1990年新控明天然氣儲量達1990億立方米。從煤炭、石油、天然氣、水力等常規能源的資源總量來看,中國可列入世界能源資源豐富國傢之一。

  中國的能源資源雖然豐富,但按人口計算的可采儲量遠低於世界的平均水準。。據1980年第11屆世界能源會議和其他有關資料,中國人均占有煤炭經濟可采儲量(101噸)為世界平均量(222噸)的46%;人均占有可開發水電量(1955度)為世界平均量(2423度的)81%;人均占有石油剩餘可采儲量為世界平均量的6.8%;人均占有天然氣可采儲量僅為世界平均量的1.5%。

  中國能源資源的地區分佈既普遍而又相對集中。如全國煤炭探明儲量的64%集中在華北地區,石油剩餘可采儲量的51%分佈在東北地區,西南地區則擁有全國可開發水力資源和天然氣可采儲量的68%(見表)。中國煤炭和石油資源集中在北方,水力資源偏在西南,華東和中南是能源資源缺乏的地區。

中國能源資源的地區分佈表(%)

  煤炭資源 煤炭是中國的主要能源。目前中國的一次能源構成,煤炭占7.1%,石油占22%,天然氣占3%,水電占4%。中國煤炭資源儲量多,分佈廣,煤質較好,品種較全。以煤種論,從煙煤到無煙煤以及石煤俱備。在煤炭探明儲量中,煉焦用煤占36%,化工用無煙煤占17%,動力煤占45%,石煤占2%。1990年全國原煤產量達10.8億噸,居世界第1位。

  ①煉焦煤。中國的煉焦煤資源中,氣、肥、焦、瘦煤各種牌號均有一定比例,但強粘結性的主焦煤和肥煤比例小,弱粘結性的氣煤比例大。據1980年初統計,主焦煤占17%,肥煤占13%,瘦煤占12%,氣煤占56%,未分牌號的煤占2%。氣煤在各區煉焦煤儲量中的比例,華東為78%,東北為67%,華北為57%,西北為53%,中南為17%,西南為13%。

  ②無煙煤。中國的無煙煤資源多屬中灰(大於15~25%),中硫(大於1.5~2.5%)或低硫(小於1.5%),中等發熱量(5000~7000卡/克),高熔點(高於1250℃),高、中機械強度(大於50~65%)和中等或較好熱穩定性的煤,一般適用於作氣化原料、低灰、低硫、高發熱量的優質無煙煤儲量較少。

  煤炭資源的分佈 中國大陸29省、市、自治區,除上海市外,都有煤炭資源。全國2000多個縣,851縣有煤炭探明儲量,但分佈很不均衡。山西、內蒙古煤炭儲量分別為2000多億噸、1900多億噸,貴州460多億噸,安徽、陜西都在200億噸以上,5省、區合計約占全國煤炭總儲量的75%,而江南9省、市、自治區的煤炭儲量合計卻不到130億噸,僅占全國的2%。按保有儲量大小的順序如下:山西省、鄂爾多斯北部、內蒙古東部、川滇黔邊區、蘇魯皖邊區、鄂爾多斯南部、豫中豫西、河北平原、賀蘭山、天山南北、黑龍江省東部和沈陽市周圍地區。除川滇黔邊區外,其他11片煤炭基地都分佈在北方地區。這12片煤炭基地的探明儲量占全國總量的92%;煉焦煤占探明儲量37%,無煙煤占17%。

  ①山西省是中國最大的煤炭基地。包括大同、寧武、西山、沁水、霍西和河東6大煤田。現有煤炭保有儲量占全國保有總儲量的1/3,煤炭年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1/6,均居全國第1位。山西煤炭牌號齊全,其中煉焦煤和無煙煤儲量均約占全國同類儲量的1/2。現已形成以大同的動力煤、霍西、平朔及西山的煉焦煤,晉東南及陽泉的無煙煤為中心的大型煤炭基地。

  ②蘇魯皖邊區是華東地區最主要的煤炭基地,包括皖北兩淮、蘇北徐沛、魯西南兗州、陶棗、騰南、濟寧等7個煤田,探明儲量330億噸,約占華北地區總量的80%,其中煉焦煤占90%。

  ③豫中、豫西是中南地區煤炭資源最集中之地,北起安陽、鶴壁、焦作,南至新密和平頂山,共有煤田16個,探明儲量160多億噸,約占中南地區總量的70%,其中煉焦煤和無煙煤占75%。

  ④內蒙古東部由呼盟的伊敏、大雁、紮賚諾爾,哲盟的霍林河,昭盟的元寶山和錫盟的勝利、巴彥寶力格、烏旗白音華8個煤田組成的褐煤基地,探明儲量640多億噸,占全國煤炭總量的10%,為全國褐煤總量的76%。是中國褐煤資源最集中的地區。

  ⑤川滇黔邊區是中國西南煤炭資源最集中的地區,包括川南的芙蓉山、珙縣、古宋、筠連、敘永,滇東的昭通、曲靖,黔西的織金、六盤水和興義等煤田,探明儲量530多億噸,約占西南地區煤炭總量的80%。無煙煤占探明儲量一半多,煉焦煤近1/4。

  ⑥鄂爾多斯北部包括準格爾和東勝兩大煤田,探明儲量1160億噸,占全國總量的18%,是中國第二大煤炭基地,均為動力煤。

  ⑦鄂爾多斯南部包括陜北和渭北煤田,探明儲量210億噸,煤質以弱粘結煤為主,其次是煉焦煤和貧煤。

  ⑧賀蘭山東側包括內蒙古的桌子山、寧夏的賀蘭山、靈武、固原和萌城等煤田,探明儲量330多億噸,煤質為煉焦煤和不粘結煤。

  ⑨天山南北包括烏蘇、烏魯木齊、阜康、奇臺、南山、托克遜、吐魯番—哈密7個煤田,探明儲量120億噸,為煉焦煤、弱粘結煤和褐煤等。

賀蘭山下的露天采煤

  ⑩河北平原包括開灤、京西、邯邢3煤田,探明儲量140多億噸,以煉焦煤和無煙煤為主。

  ⑪黑龍江省東部包括雞西、鶴崗、雙鴨山、七臺河和虎林等煤田,探明儲量100多億噸,以低硫、磷煉焦煤為主。

  ⑫沈陽市周圍地區包括撫順、沈北、鐵法、本溪、紅陽和阜新等6煤田,探明儲量60多億噸,煤種有煉焦煤、褐煤和長焰煤等,是中國目前主要的煉焦煤和動力煤產區之一。

  石油資源 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石油資源的地質勘探主要集中在西部的塔裡木盆地、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和東部的松遼盆地、渤海灣盆地。至80年代初期,全國已在19省、市、自治區發現瞭油、氣田,投入開發的達122個。主要油田有大慶、勝利、大港、任丘、遼河、克拉瑪依、冷湖、玉門、吉林和南陽、江漢、江蘇等。自1978年以來,中國原油的年產量均超過1億噸,1990年產量1.396億噸,居世界第5位;稠油產量734萬噸,占世界第4位。

  在近海大陸架石油勘探中,先後發現瞭渤海盆地、南黃海盆地、東海盆地、南海珠江口盆地、北部灣盆地和鶯歌海盆地6個大型含油盆,展示瞭中國海上油氣資源的廣闊前景。

  中國石油資源的地理分佈不均衡,勘探程度差別更大。目前石油探明儲量多集中在黑、魯、冀,這3省油田探明的剩餘可采儲量約占全國總量的70%。位於黑龍江省的大慶油田是中國最大的油田,儲量和產量均占全國總量的一半。大慶油田從1960年開始開發,原油產量平均每年遞增28%。大慶油田及隨後勝利油田、大港油田和任丘油田的開發,使中國石油不但完全自給,且有少量出口。80年代末以來,又開始開發柴達木盆地、塔裡木盆地和吐魯番—哈密盆地的油田。

  中國石油資源前景雖廣闊,但不如煤炭資源。當前石油工業的後備資源不足,石油可采儲量的增長速度不及一些老油田產量的遞減速度,儲采比歷年下降。

  天然氣資源 中國的油系天然氣和煤系天然氣均有蘊藏,當前列入平衡表內的天然氣儲量是油系天然氣,包括氣田氣和油田氣。氣田氣主要分佈在川、黔兩省,儲量約占天然氣總量的70%。油田氣分佈在遼河、大港、南陽、青海、勝利、大慶等油田。與石油一樣,目前中國油系天然氣的後備資源不足。

  中國煤系天然氣資源相當可觀。今後在固定碳比高的地區選擇埋藏較深的良好圈閉進行鉆探,將會為中國尋找天然氣資源開辟新的領域。1990年天然氣產量已達147億立方米。

  油頁巖資源 中國的油頁巖資源較豐富,含油率一般為5%,已探明的儲量折算成頁巖油,相當於目前天然石油的可采儲量。油頁巖儲量主要分佈在吉、粵和遼3省。合計占全國總儲量的90%以上。此外,陜、魯、新、甘、內蒙古等地,也有油頁巖資源的蘊藏。

  水力資源 中國的水力資源,1949年前估算的理論蘊藏量僅1.49億千瓦。1955年普查瞭全國較大的河流共1598條,流域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70%,河道總長度22.6萬公裡,年總水量2617立方公裡,按河流平均流量計算的理論蘊藏量為5.4億千瓦。1977~1980年對全國各省(區)又進行一次普查,其范圍包括理論蘊藏量在1萬千瓦以上的大小河流共3019條,估算全國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為6.76億千瓦,相應的年發電量為5.9萬億度。全國可能開發的水力資源,單站裝機容量在500千瓦以上的大中小型水電站共7600餘座,總裝機容量3.78億千瓦,年發電量1.92萬億度,為理論發電量的1/3,相當於每年提供7億噸標準煤的能量。1990年全國水力發電量1267億度,約占全國發電總量的1/5。

  中國各省(區)都有可能開發的水力資源,但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區(占68%),其次為中南(15%)和西北(10%)地區,再次是華東(4%)和東北(2%)地區,最少是華北地區(占1%)。目前中國水力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尚低,1980年全國水力發電量還到能可開發水電量的3%。

  ①金沙江流域是中國水力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從虎跳峽到向傢壩可建8級大型水電站,共可裝機4900萬千瓦,年發電量2600億度。②長江幹流從宜賓到宜昌段,包括三峽在內可建4級水電站,連宜昌附近的支流清江在內,共可裝機3380萬千瓦。其中有葛洲壩水電站(見葛洲壩水利樞紐)。③四川的雅礱江可建11級水電站,總裝機1960年萬千瓦。④四川的大渡河中段可建11級水電站,總裝機1920萬千瓦;其中已建龔咀75萬千瓦,⑤貴州的烏江可建9級水電站,共可裝機531萬千瓦;已建烏江渡63萬千瓦。⑥雲南西部的瀾滄江中段可建4級水電站,共可裝機800萬千瓦。⑦西江流域從雲南、貴州的南盤江到廣西的紅水河、黔江,可建11座水電站,裝機1044萬千瓦。⑧黃河上遊從龍羊峽到青銅峽,可建16座水電站,已建成劉傢峽等4座(見龍羊峽水電站、劉傢峽水電站、青銅峽水利樞紐、三門峽水利樞紐),以後陸續興建其他各級,共可裝機1260萬千瓦。⑨華東的閩、浙、贛地區的水力資源雖已開發不少,但仍有1045萬千瓦可供開發。⑩湘西的沅、資、澧水,可建大中型水電站32處,共可裝機572萬千瓦。(11) 東北(除黑龍江國際河流外)也還有200萬千瓦約60億度可供開發。(12)華北地區有500萬千瓦約150億度可開發水力資源。

  除常規能源外,中國的新能源資源例如原子核能、太陽能、地熱能、風能、潮汐能等亦有廣闊的利用前景。

  原子核能資源 中國有比較豐富的核能資源,包括裂變反應用的核燃料和聚變反應的核燃料。中國目前已探明鈾礦床200餘處,大部分鈾礦資源集中在中國南部。目前已建成杭州灣秦山核電站。

  太陽能資源 各地太陽能年輻射總量大約在330~836萬千焦耳/平方米之間。年輻射總量為585萬千焦耳/平方米的等值線,從大興安嶺西麓的內蒙古東北部向南經過北京西北側,朝西南方向至蘭州,然後徑直朝南到昆明,沿橫斷山脈折向西藏南部。根據各地太陽能資源的多少和利用條件,可分為5類地區:

  ①一類地區。全年日照時數為2800~3300小時,每平方米面積上一年接受太陽能總量達669~836萬千焦耳。相當於燃燒228.5~285.7公斤標準煤的熱量。主要包括甘、寧北部、青、藏西部及新疆東南部,為中國太陽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

  ②二類地區。全年日照時數為3000~3200小時,太陽能總量為585~669萬千焦耳/平方米。主要包括冀西北,晉北,內蒙古和寧夏南部,甘肅中部,青海和西藏東部及新疆南部,是中國太陽能資源較豐富的地區。

  ③三類地區。全年日照時數2200~3000小時,太陽能總量502~585萬千焦耳/平方米。主要分佈在魯、豫、冀東南,晉南,吉林,遼寧,雲南、陜、新北部,甘肅東南,粵、閩南部和蘇、皖北部,為中國太陽能資源中等地區。

  ④四類地區。全年日照時數1400~2200小時,太陽能總量418~502 萬千焦耳/平方米。主要包括湘、鄂、桂、贛、浙、閩等省北部,粵北、陜南、蘇南、皖南以及黑龍江,是中國太陽能資源較差地區。

  ⑤五類地區。全年日照時數1000~1400小時,太陽能總量330~418 萬千焦耳/平方米。主要包括川、黔,為中國太陽能資源最少的地區。

  中國太陽能利用目前還處於試驗階段。

  地熱能資源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天然出露的溫泉和人工揭露的地下熱水露頭有2700多處,遍及全國31省、市、自治區。但由於地熱勘探起步較晚,目前尚未最後統計出全國地熱資源儲量。

  溫泉主要集中分佈在東部沿海諸省和藏、滇西、川西等地,形成兩個溫泉數量多、溫度高、埋藏淺的地熱帶,分別稱為膠遼—東南沿海地熱帶和藏滇地熱帶。①膠遼—東南沿海地熱帶共有溫泉800多處,溫泉水溫超過90℃的就有幾十處,有的超過100℃,如福州、漳州和汕頭等地。②藏滇地熱帶共有溫泉千餘處,現已發現的高於當地沸點的水熱活動區有近百處,是為高溫水汽分佈帶。西藏羊八井地熱田,在孔深200米以下獲得瞭171℃的濕蒸汽;雲南騰沖火山區,溫泉溫度則達105℃(見騰沖火山群)。③其次,北起松遼平原、華北平原,南到江漢平原、北部灣海域,稱為松遼—海南熱水帶。這一熱水帶地下熱水產量大,溫度高,水質好,分佈廣,層系多,但埋藏較深,多在千米以上。④冀熱—雪峰帶包括冀熱山地、太行山、秦嶺東段及湘西、桂東山區,有溫泉近300處,多屬中低溫熱田。呼倫貝爾—四川熱水帶,北起呼倫貝爾、陜北高原,南到四川盆地,也是深埋熱水帶。

  中國地熱能目前利用程度不高。已發現的2700多處地熱點,被利用的還不及200處。主要用於采暖、空調、農業溫室、工業過程、水產養殖、醫療衛生等方面,用於發電試驗的地熱點隻有西藏羊八井、湖南寧鄉縣灰湯、江西宜春市溫湯等8處。

黑龍江地區利用風能發電

  風能資源 中國風能的季節性強。全國風能風流分佈可歸納為5區:

  ① 風能資源最豐富區。包括以新疆哈巴河為中心的新疆西北部內蒙古的大部分地區(如巴彥淖爾盟、烏蘭察佈盟、錫林郭勒盟等地區)和遼東半島,年均風速4.0~5.0米/秒左右,是風能利用最理想的地區。

  ②風能資源豐富區。包括新疆克拉瑪伊—福海以及奇臺—伊奇一帶、內蒙古大青山以南以及哲裡木盟、伊克昭盟、昭烏達盟一部分地區和河套地區、黑龍江南部、吉林北部、遼中、青海北部、河西走廊、冀南、山東半島、蘇、浙北部、臺灣和海南島,以及長江中下遊的九江—安慶—銅陵的狹長地帶,年均風速在3.0~4.0米/秒,風能利用也很理想。

  ③風能資源較豐富區。包括新疆中部、黑龍江東北部、吉林南部、青海東部、甘肅北部、寧夏、晉北、冀北、魯西、豫北、鄂北、皖、藏北、年均風速2.5~3.0米/秒。這一地區年均風速不高,但某些地區如湘北、青藏高原等地一年中某一段較長時間內,仍有風力可資利用。

  ④風能資源貧乏區。包括新疆南部、陜甘中部、晉南、湘南、滇東、青海中部和藏南,年均風速2.0~2.5米/秒,缺乏開發條件。

  ⑤風能資源最貧乏區。包括甘南、陜南、鄂西、湘中南、贛、浙西、閩北、粵北、桂、黔、滇西南、川、青南、藏東,年均風速多在1.0~2.0米/秒。

  中國是風能利用的古國之一,1958年起許多省市研制5千瓦以下的小型風力提水發電裝置。1978年引進瞭250瓦和100瓦小型風力機,用以提水、發電,結構簡單,適合牧區使用,已投入小批生產。設計容量為18千瓦的中國最大風力發電試驗機組安裝在浙江省泗礁島上,到1979年底已經正常運行瞭2000多小時。

  潮汐能資源 據估計 理論潮汐能蘊藏量有30億千瓦。中國沿海的潮汐能資源總量可裝機1.1億千瓦,其中可供開發利用的約3100~3500萬千瓦。1958年中國開始研究試驗潮汐電站,至今已投入發電的有山東乳山(300千瓦)和金港(165千瓦),浙江小沙山(200千瓦)和象山(100千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