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中國自鑄銀幣的通稱。清代,把外國流入的銀鑄幣稱為洋錢,把中國自鑄的銀幣稱為銀圓(元)。

廣東省銀幣(光緒十三年 1887)

四川省銀幣(光緒二十四年 1898)

  乾隆時曾開鑄鐫有班禪頭像的紀念性銀幣,道光元年(1821)鼓鑄瞭賞賜用的銀幣,但用機器自鑄新式銀元則始於光緒八年(1882)吉林機器局鑄造的廠平(吉林通用銀兩)一兩幣,因鑄造數量甚少,後世罕見,時市面流通的銀幣主要是洋錢,張之洞督粵,於十三年奏準由廣東造幣廠試鑄,每枚重庫平七錢二分,幣面鐫有龍形,越二三年鑄成,在市面流通,是為龍洋的起源。以後光緒、宣統年間各省所鑄銀元均統稱為龍洋。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又在武昌設立銀元局鑄造一兩銀元。以後各省仿效,相繼奏準鑄造,但因質劣及成色、重量不符標準,不受民間歡迎,甚至在流通中不能按枚計值,隻能按重量計值。二十九年,清政府曾下令劃一銀元,但未貫徹。宣統二年(1910)清政府將鑄幣權統一於中央,規定以圓(元)為單位,每元重七錢二分,定名為“大清銀幣”,由湖北、南京兩個造幣廠鑄造,預定於十月發行。辛亥革命爆發後,所有已鑄成的銀幣均充作軍餉,故終清一代,隻有各省自鑄的銀元,而無成色、重量都符合標準的全國統一鑄造的銀幣。辛亥革命後,北洋政府鑄造的鐫有袁世凱頭像的銀元和國民政府鑄造的鐫有孫中山頭像的銀元,是自鑄銀元中流通最廣的兩種。進入民國後,仍維持著銀兩、銀元並行的貨幣制度,直到1933年實行廢兩改元,銀元才成為單一的主幣。1935年實行紙幣政策,不準行使銀元,並用“法幣”收兌銀元(見幣制改革)。以後銀元雖間或有在市場上出現,或被個人窖藏,但銀元作為主幣的時代已宣告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