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西部北大西洋島國。位於北緯14°30′~17°30′,西經22°30′~25°30′之間,東距非洲大陸約620公裡。地當大西洋上交通要衝,扼西非北部門戶。由15個島嶼組成,面積4033平方公裡。人口31.7萬(1984)。首都普拉亞。

  屬火山群島。分為南、北兩列:北列常年面迎東北風,稱為向風群島,包括聖安唐、聖維森特、聖尼古拉、博阿維斯塔、薩爾等8個島嶼;南列稱為背風島,由聖地牙哥、福古、馬尤等7個島嶼組成。其中聖聖地亞哥島最大,面積992平方公裡。東部諸島地勢起伏不大,沿岸多沙丘、沙洲,近海伏有零星暗礁。西部諸島多山地,巖石嶙峋,海岸陡峭,內陸海拔500米以上,其中福古島上的福古火山海拔2829米,為全國最高峰。公元16~17世紀火山活動頻繁,1847年曾發生強烈地震;1857~1951年間歇後,又開始活動,福古火山至今未停止噴發,故以“火”為名(當地語中“福古”即火之意)。熱帶幹旱氣候。年平均氣溫25℃,最熱月(9月或10月)27℃,最涼月(1月或2月)22℃。年降水量僅200~300毫米,集中於8~10月。旱季長達9個月,降水僅20毫米左右。盛吹來自撒哈拉的幹熱哈馬丹風,所挾細沙灰塵彌漫天空,對農業生產影響較大。除聖維森特島山地多草原並生長有蘆薈等植物外,各島植被稀少,特別是向風山坡僅生長低矮帶刺灌叢。但山谷河畔的火山灰土,在灌溉條件下,甘蔗、棕櫚、杧果、柑橘等熱帶作物和水果生長茂盛。

  公元15世紀中葉前各島尚無人居住。1462年葡萄牙殖民者開始建立據點,1495年後淪為葡殖民地,殖民者販來奴隸進行耕墾。1869年蘇伊士運河鑿通之前,曾是歐洲繞道非洲去亞洲的航路要沖,明德盧、普拉亞陸續辟為中途燃料補給站,1875年設海底電纜站,經濟逐漸發展。1975年7月5日獲得獨立,名佛得角共和國。

  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裡約79人,為西非人口稠密地區之一。居民主要分佈於西南部各島,其中聖地亞哥島約占全國人口的43%,6個小島至今荒無人煙。80%以上人口居住於鄉村。克裡奧爾人(混血種人)占總人口70%,餘為非洲黑人的歐洲人。居民多信天主教。克裡奧爾語通行各島,官方語言為葡萄牙語。

  經濟以農、牧、漁業為主,集中全國55.5%的就業人口(1981)。耕地占國土面積10%,分佈於聖地亞哥、聖安唐、福古和聖尼古拉等島谷地。主要種植玉米、豆類、馬鈴薯、木薯等糧食作物。玉米是居民主糧。經濟作物有甘蔗、咖啡、花生、芥茉、香蕉和菠蘿等,數量不多,分佈限於水量充足的山谷河畔,產品主要供出口。東部薩爾、博阿維斯塔和馬尤等島居民主要從事牧業。西部各島沿海村莊有數千居民從事漁業,年捕魚量5000~9000噸,以鮪魚、龍蝦等為主。缺地少水阻礙農牧業發展,獨立後不斷擴大農田,營造森林,興修水利,發展灌溉。工業以農、牧、魚產品加工為主,有罐頭、醃魚、制糖、食鹽、紡織等小廠;另有采石場。除食鹽產於東部薩爾、博阿維斯塔和馬尤等島外,均主要集中於普拉亞和明德盧。主要出口物資有魚類及罐頭(金槍魚)、香蕉、咖啡、食鹽、芥茉和火山巖,其中2/3運往葡萄牙,魚產品出口值約占出口總值的70%;進口燃料、糧食、紡織品和機械。僑匯也是國傢外匯收入主要來源之一。首都普拉亞位於聖地亞哥島東南岸,人口3.75萬(1980),有榨油、卷煙、魚類加工、水泥等小型工業,是歐洲、南美、西非間海底電纜站和來往船隻燃料補給站,並有航空站。最大港市明德盧位於聖維森特島西北岸,由一死火口形成的深水港灣,可停靠4.5萬噸船隻,每年有數百艘國際遠洋航船靠岸,是大西洋電纜站、航線重要中途站和燃料補給站;有采煤和農、漁產品加工業等。帕爾梅拉位於薩爾島,設有國際機場,並為往來大西洋航機燃料補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