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國傢。位於南美洲東北部。北瀕大西洋,南界巴西,西接圭亞那,東臨法屬圭亞那。面積163265平方公裡(包括與圭亞那有爭議的20000平方公裡)。人口35.2萬(1984)。全國分為9個區。首都帕拉馬裡博。

  地勢南高北低,可分為3個自然區:①北部沿海低地。沿大西洋岸呈帶狀分佈,長370公裡,東部寬25公裡,西部寬80公裡,約占國土面積1/8。地勢低窪,由河流沖積而成,多沼澤,土壤肥沃,為全國重要農業區。②中部草原帶。。寬約30公裡,約占國土面積7.5%。地面略有起伏,多沙土,生長熱帶稀樹草原。③南部山地高原。為圭亞那高原的一部分,約占國土面積4/5。平均海拔400~800米,遍佈熱帶森林;西南部的威廉敏娜山海拔1280米,為全國最高峰。地近赤道,受東北信風控制,全境大部分屬熱帶雨林氣候。年平均氣溫23~27℃,年降水量2000毫米以上,有兩個雨季(11月至翌年2月和4~8月)。河流眾多,均源於山地高原,向北註入大西洋,多急流瀑佈,富水力資源。主要河流有蘇裡南河、尼克裡河、馬羅尼河和科蘭太因河等。

流經帕拉馬裡博的蘇裡南河

  種族復雜。在總人口中,黑白混血種人占30.8%,印度人占37%,印尼爪哇人占15.3%,黑人占10.3%,印第安人占2.7%,華人占1.7%,另外有少數荷蘭人,黎巴嫩人等。近20萬人旅居荷蘭。1982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0‰。人口密度小,平均每平方公裡僅2.2人。約90%人口集中在北部沿海平原。1982年城鎮人口約占總人口45%。荷蘭語為官方語言,民間通用蘇裡南語。居民信奉天主教、基督教,以及印度教、伊斯蘭教等。

  原為印第安人居住地。15世紀末,西班牙殖民者最先入侵;英國、荷蘭、法國殖民者接踵而至,幾經易手。1816年淪為荷蘭殖民地,改稱荷屬圭亞那。當地印第安人遭屠殺。為補充勞力不足,殖民者從17世紀起販運非洲黑人,開發沿海地區種植園。後又從印度、印度尼西亞、中國等地招募大批“契約勞工”,水稻種植業隨之引入。20世紀初以來,隨著鋁土礦的發現和開發,改變瞭以農業為主的傳統經濟結構。1948年改稱蘇裡南。1954年實行“內部自治”。1975年獨立,成立蘇裡南共和國。

  經濟以工礦業為主。1981年國內生產總值10.7億美元,人均產值居拉丁美洲各國前列。其中工礦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0%左右。鋁土開采和冶煉工業是最重要的工業部門,其從業人員占全國就業人口的7%,但其產值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7%,為國民經濟的支柱。鋁土資源豐富,蘊藏量達7億噸,主要集中於中部的科蒂卡河、帕拉河河岸,以及南部的巴克赫伊斯山地。斯莫卡爾登、帕拉南為鋁土開采和冶煉中心。鋁土開采始於1916年,1975年產量達475萬砘,居世界前列。1981年開采鋁土310萬噸,出口126萬砘,是世界上僅次於牙買加的鋁土出口國。餘下的鋁土在國內加工成氧化鋁和鋁錠。1981年產氧化鋁125萬噸,鋁錠4萬噸。鋁土、氧化鋁、鋁錠出口約占出口總值的85%。其他工業主要有電力、制糖、食品和木材加工等。

  1981年農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8%左右,全國就業人口18%從事農業。耕地面積6.6萬公頃,僅占國土面積0.4%,大部分集中於北部沿海低地。主要農作物是水稻,稻田約占耕地總面積85%以上,1981年產稻谷26.6萬噸,自給有餘,為第二大出口品。其他作物有甘蔗、油棕、熱帶水果等,產量有限。森林面積約占國土80%以上,為世界上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國傢之一,盛產各種名貴硬木,林業發展潛力很大。

  交通運輸業薄弱。全國隻有從佈隆斯維格到帕拉馬裡博一條運輸礦產品和農產品的鐵路。公路總長5000公裡左右,其中1200多公裡為幹線,主要集中於北部低地,隻有少數公路通往南部高原地區。河流是南部和北部之間的交通動脈。首都帕拉馬裡博為國內最大海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