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西部內陸國傢,鄰阿爾及利亞、利比亞、乍得、尼日利亞、貝寧、伯基納法索和馬裡。面積126.7萬平方公裡,人口594萬(1984)。全國分7個省。首都尼亞美。

  自然條件 全境大部分為平坦單調的高原,海拔360米以上,中、北部地勢較高,海拔700~1000米。受發源於阿伊爾高原河流的切割,北部形成若幹島狀山地,塔澤爾紮伊特山區的格雷本山海拔2000米,為全國最高點。東北部由西往往東為賈多、曼蓋尼和奇加伊高原,介於阿爾及利亞阿哈加爾高原和乍得提貝斯提高原之間。阿伊爾高原位於中北部,有一系列南北延伸的山地,高原東西兩側的泰內雷地區和塔拉克地區,分佈大面積沙漠。南部高原呈東西向延伸,長約1440公裡,分為4個部分:西部為傑爾馬岡達地區,有若幹流沙填塞的較大河谷,還有許多古幹谷;中部為多奇和馬吉亞石質高原,除若幹幹谷外,還有塔加馬砂巖臺地;東部為達馬加內姆、穆尼歐和庫圖斯地區,下伏基巖時有出露;最東部是曼加沙質平原地區。有一些古河道遺跡。全國約有3/5的面積被沙漠覆蓋。

  氣候幹熱,大部分地區屬熱帶荒漠氣候,最南部屬熱帶幹草原氣候。全年分幹季(10月至翌年4月)和雨季(5~9月),年降水量50~550毫米,自南向北逐漸減少。年平均氣溫在30℃以上。每年2~5月,氣溫逐漸升高至40℃以上。北部全年盛行幹燥的哈馬丹風,多塵暴。南部除哈馬丹風外,有部分時間吹濕潤的西南風。其延續時間和影響由南向北逐漸減少。境內河流西南部屬尼日爾河流域,東南部屬乍得湖流域,兩流域之間有眾多的古幹谷。西非最大的河流尼日爾河流經國土西南部,境內長592公裡,河水流量變化很大,一年中隻1~2月有上遊洪水流過,其餘時間由右岸季節性河流補給。東南邊境臨乍得湖,科馬杜古約貝河從湖西流入,下遊構成尼日爾與尼日利亞的部分邊界線。

  居民和發展簡史 豪薩族人數最多,約225萬,分佈於南部地區,多務農和經商。桑海、哲爾馬族約120萬人,居住於西南部。桑海人多務農,哲爾馬人擅長手工勞動。富拉尼族約70萬人,主要集中於馬拉迪和塔瓦兩省,多從事遊牧業。圖阿雷格族約60萬人,主要分佈於中、北部,一般也從事遊牧業。卡努裡族人口較少,多居住於津德爾以東地區,從事農業和漁業。此外還有少數圖佈人和阿拉伯人、歐洲人(主要是法國人)。居民多信奉伊斯蘭教。官方語言為法語。全國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裡僅4.6人。人口增長較快,1981年人口自然增長率29‰,高於世界平均值,接近非洲平均值。人口分佈懸殊,廣大中北部沙漠地區除少數綠洲外,渺無人煙;絕大多數人口集中於約占全國面積1/4的南部地區。城鎮居民約占總人口13%(1981),主要集中於尼亞美、津德爾、馬拉迪、塔瓦以及綠洲城市比爾馬和北部貿易中心阿加德茲。中世紀時國境東部和中西部曾為博爾努王國和桑海王國的一部分。15世紀在北部建立瞭阿加德茲蘇丹國。19世紀末法國逐步入侵南部和西南部地區,後被並入“法屬西非”。1958年12月成為法蘭西共同體內的一個“自治共和國”。1960年8月獨立,成立尼日爾共和國。

  經濟地理 因受長期殖民統治,經濟基礎薄弱。20世紀70年代初遇特大旱災,農業生產遭受嚴重損傷。1974年以來,大力開發鈾礦,推動農牧業生產,經濟增長較快。1983年國民生產總值比1973年增長3.7倍。

  國民經濟仍以農業為主。1980年農牧業產值約占國內總產值45%。境內沙漠廣佈,耕地面積不大,約345萬公頃,占國土面積2.7%。灌溉面積僅3.6萬公頃。糧食作物主要有小米、高粱、玉米、稻谷,還有木薯、小麥、大麥等。小米廣種於南部耕作區,玉米分佈在尼日爾與尼日利亞邊界附近地區和尼日爾河流域。自然條件差,旱災頻仍,糧食生產長期不能自給。1974年以來,政府采取增加農業投資,興修水利等一系列措施,促進瞭農業生產。1979年糧食產量超過160萬噸,1982年達200萬噸,成為西非薩赫勒地區唯一自給有餘的國傢。主要經濟作物是花生、棉花和甘蔗。花生主要分佈在津德爾和馬拉迪周圍地區,棉花分佈於多索附近地區。花生、棉花等經濟作物產量尚未恢復到1973年大旱前水平。天然牧場廣闊,畜牧業以養牛、羊和駱駝為主,1982年依次為348.7萬頭、1061萬隻和47.1萬峰。

  采礦業,特別是鈾礦開采,近10餘年來發展迅速。1980年鈾礦開采和加工產值占國內總產值11%。阿伊爾高原阿爾利特的豐富鈾礦發現於1959年,探明儲量28萬噸。1971年開始開采,當年產鈾礦砂400餘噸;1983年增至4360噸,成為非洲最大的產鈾國之一,居世界第四位。鈾礦砂主要輸往法國,近年來,出口值占全國出口總值70~75%。迅速增長的鈾礦收入,改變瞭尼日爾的經濟面貌。境內其他礦產資源也較豐富,如阿伊爾高原的錫、薩伊的銅、塔瓦的磷灰石、阿加德茲的煤等。在乍得湖附近還發現瞭油田。

  制造業薄弱,1980年產值隻占國內總產值5%。主要是農牧產品加工,有花生榨油、軋花、碾米、面粉、屠宰以及紡織、小水泥等工廠。還有肥皂、啤酒、軟飲料、金屬制品、農業機械等工廠。多集中於尼亞美和馬拉迪。電力生產全部是火力發電,約一半用於鈾礦開采,電力尚不能滿足國內需要。

  境內尚無鐵路。全國共有全天候公路1.35萬公裡。主要公路是從馬裡的加奧經尼亞美向東至津德爾和從阿爾利特到塔瓦的“鈾礦之路”。進出口貨物需要通過鄰國貝寧的科托努和尼日利亞的拉各斯轉運。傳統的運輸方式仍占有重要地位,如北部的駱駝隊和河湖上的小船。航空有初步的發展,尼亞美有國際機場,塔瓦、馬拉迪、津德爾、阿加德茲和阿爾利特有小型機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