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國傢。位於中美洲地區中部,北界洪都拉斯,南接哥斯大黎加,西臨太平洋,東瀕加勒比海,海岸線長820公裡。面積13萬平方公裡,為中美洲面積最大的國傢。人口316.2萬(1984)。全國分為16個省和1個區。首都馬那瓜。

  全境分為3個自然區:①太平洋沿岸低地。為一地塹,從豐塞卡灣到哥斯達黎加國境,寬70~100公裡,多火山和湖泊。有聖克裡斯托瓦爾、莫莫通博等30多座火山,為中美洲火山帶的一部分,不少是活火山,地震頻繁。尼加拉瓜湖面積8264平方公裡,因火山噴出物堵塞海灣出口而成,為中美洲最大的湖泊;馬那瓜湖面積1049平方公裡,湖中有火山島。兩湖有水道相連,並經聖胡安河,排入加勒比海。低地內火山灰廣泛分佈,土壤肥沃,多已開墾,為重要農業區。熱帶草原氣候。年平均氣溫27℃,年降水量1000~1300毫米,5~11月、12月為雨季。②加勒比海沿岸低地。多叢林沼澤,為熱帶雨林氣候。年平均氣溫26℃,年降水量2500~3800毫米,土壤沖刷淋溶強烈,土質瘠薄,除沿河地帶種植熱帶作物外,其餘尚未開發利用;③中部高地。面積約占全國1/3,以伊薩貝裡亞山脈和科隆山脈為主體,山峰一般海拔900~1500米,由古老花崗巖為基底,上覆熔巖和火山灰。年平均氣溫18℃,年降水量1500~2500毫米。森林資源豐富,並多金屬礦藏。

  居民中,印歐混血種人占69%,白人占17%,黑人占9%,印第安人占5%。1981年人口增長率36‰,為世界上人口增長率最高的國傢之一。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裡24人。西部低地的人口占60%,以印歐混血種人和白人為主。中部高地占30%,北部較為密集,深山多印第安人。東部海岸人口最稀疏,每平方公裡僅2.5人,多黑人。1981年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53%。居民多信奉天主教。西班牙語為國語。

  1524年淪為西班牙殖民地。1821年宣佈獨立,1823年加入中美洲聯邦。1839年建立尼加拉瓜共和國。中美洲太平洋沿岸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在殖民時斯初,人口已較稠密,實行大莊園土地所有制,種植玉米、豆類、稻米、高粱等糧食作物,飼養牛等牲畜;中部高地經濟活動限於開采金銀礦。19世紀50年代,咖啡種植業開始興起,20世紀以來,香蕉、甘蔗、棉花等也有較大發展,改變瞭傳統的農業經濟結構,主要農牧業區從太平洋沿岸擴展到中部高地。加勒比海沿岸地區橡膠、香蕉種植園興盛一時後衰落,至今仍是地廣人稀。

  拉丁美洲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國傢。1982年國內生產總值10.04億美元,人均346美元。農業是主要經濟部門。42%的就業人口從事農業,農產品出口占出口總值2/3以上。已耕地87.3萬公頃,占國土面積6.2%,主要分佈在太平洋沿岸低地和中部高地。咖啡為首要作物,1980年播種面積達11萬公頃,產量12.4萬噸,通常占出口總值的12~15%,主要產區在馬那瓜湖與尼加拉瓜湖之間的丘陵臺地,以及中部高地的北部。其次是棉花,1980年產量7.67萬噸,馬那瓜湖與豐塞卡灣之間低地平原的西北部為集中產區。其他農產品有甘蔗、香蕉、玉米和稻米等。畜牧業較發達,牧場約占國土面積28.6%,主要分佈在尼加拉瓜湖東側的瓊塔萊斯和博阿科低山草原區。以養牛業為主,1980年有牛204.1萬頭,為中美洲重要活牛和牛肉出口國。森林占國土面積的43%,盛產貴重木材,主要供出口。工業基礎較薄弱。北部邊境地區有金、銀、銅、鉛、鋅等礦,采金業較重要。近年在太平洋沿岸和加勒比海大陸架附近發現油礦。制造業以食品工業為主,約占工業總產值1/2;其次是紡織、制鞋等輕工業;金屬、化學、煉油等近年來有所發展。馬那瓜和萊昂為主要工業中心。

  交通運輸以公路為主。公路總長2.4萬公裡,鋪面公路不足1/10。其中最重要的是縱貫全國的泛美公路(境內長383公裡)。鐵路總長345公裡,其中最重要的幹線從科林托起,經奇南德加、萊昂、馬那瓜,到尼加拉瓜湖畔的格拉納達,全長188公裡。太平洋岸的科林托為主要港口,承擔全國海運量的50%以上,次為索莫薩港和佈盧菲爾茲港(加勒比海沿岸)等。航空運輸比較發達,東西沿岸間的交通主要依靠航空運輸。馬那瓜近效有國際機場,與西歐、美國等有定期航班。

  西部太平洋沿岸是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集中瞭大部分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重要城市多在這一帶。東部加勒比海沿岸除林業和局部香蕉種植業外,幾乎尚未開發。中部高地以農牧業和礦業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