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邊疆地區臨時性的軍事統帥。如太平興國四年(979) 滅北漢時,潘美曾任北路都招討制置使。元豐五年(1082),宋夏戰爭期間,陝西各路原已設有經略安撫使,作為常設的軍事長官。此時,宋政府擬由涇原路進攻西夏,任命宦官李憲為涇原路經略安撫使兼制置使,授以節制陝西各路軍隊之權。後因宋政府的計畫改變,制置使亦隨而撤銷。後又任命李憲為熙河、秦鳳路經略安撫使兼制置使,不久又罷。崇寧四年(1105),為奪取河湟地區,曾任命宦官童貫為熙河蘭湟、秦鳳路經略安撫制置使。北宋宋末,曾以種師道為京畿、河北制置使,作為抗金的軍事統帥。南宋初,常設制置使為方面軍統帥,以抗金或鎮壓叛亂。轄區內的安撫使及地方官吏並受節制,後改為隻節制軍事,其他歸地方政府。建炎四年(1130)定位在招討使之下,後又規定安撫使不再帶制置使,制置使隻作統兵文武官員的官銜,也不常置。隻有四川安撫使仍帶制置使,職權略同於宣撫使,但不管財政。官高者或稱制置大使。此外,還設沿江制置使、制置副使、沿海制置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