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利用磁鐵在地球磁場中的南北指極性而製成的一種指向儀器,有多種形體。戰國時期,已發現磁石吸鐵的現象,並用天然磁石製造“司南之勺”,“其柄指南”。此後,經過長時期的實踐,發現人工磁化的方法,造成更高一級的磁性指向儀器。宋代科學傢沈括首先記載瞭地磁偏角,說用天然磁石摩擦鋼針,使之磁化成為磁鍼,可以指南,而常微偏東,並介紹瞭四種支掛磁鍼的方法:一是浮於水面,二是放在指甲上,三是放在碗沿上,四是線縷懸掛(見彩圖)。

據沈括記載復制的縷懸法指南針 宋軍中配備指南魚,是將薄鐵葉剪成魚形而磁化,用於陰天和黑夜判斷行軍方向。後來又發展成磁針和方位盤聯成一體的羅經盤,即羅盤。曾三異在《因話錄》中記載當時有“地螺”,“或有子午正針,或用子午、丙壬間縫針”。這種地羅還是一種水羅盤。當時,陰陽傢用地羅看風水。在清丈田地和判決土地訴訟時,也使用地羅。據《萍洲可談》、《宣和奉使高麗圖經》、 《諸蕃志》和 《夢粱錄》記載,至晚在北宋後期,指南針已用於航海,南宋時,使用“針盤”導航。這種針盤還使用“浮針”,這對於海上交通的發展,中外經濟文化交流,起瞭極大作用。

戰國時代的司南(模型)

  

參考書目

 胡道靜:《夢溪筆談校證》卷24,第437條,上海出版公司,1956。

 張懷禮:《指南針,中國人民的偉大發明》,《光明日報》,1951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