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直系軍閥和奉系軍閥在中國北方進行的兩次戰爭。

  第一次直奉戰爭 1920年直皖戰爭後,直、奉兩系軍閥共同控制瞭北京政權。並共推靳雲鵬組閣。後來,張作霖又迫使靳雲鵬辭職,支持親日的梁士詒任國務總理。受日本支持的奉、皖兩系開始重新合作,並聯絡孫中山為首的廣東政權,組成反直“三角同盟”。1922年1月,受英、美支持的直系軍閥吳佩孚,聯合六省軍閥,通電攻擊梁士詒詒內閣媚日賣國,迫梁離職,直、奉矛盾日趨激化。4月上旬,奉軍開入山海關與直軍對峙,29日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奉軍以張作霖為總司令,率領四個師、九個旅,約十二萬人,分東、西兩路沿津浦、京漢鐵路向直軍發起進攻,直軍以吳佩孚為總司令指揮七個師、五個旅約十萬人迎戰。兩軍在長辛店、琉璃河、固安、馬廠等地展開激戰。5月3日,吳佩孚出奇兵繞道攻擊奉軍後方,使盧溝橋奉軍腹背受敵;吳還分化奉軍內部,使奉軍第十六師臨陣倒戈,造成全線潰退。5日,張作霖敗退出關。後經英、美傳教士調停,雙方停戰。此後,奉系在日本援助下重整軍備,並與段祺瑞共同策動馮玉祥等直系將領倒直,伺機卷土重來。

  直系取勝後,完全控制瞭北京政府,繼續推行“武力統一”政策,其首領曹錕於1923年10月以賄選手段當上總統,曹遭到國人反對,加之內部各派爭權奪利,財政瀕於破產,陷入內外交困的局面。

  第二次直奉戰爭 1924年9月15日,張作霖以反對直系發動江浙戰爭為由,出動六個軍及海、空軍一部,共計約十五萬人,分兩路向山海關、赤峰、承德發起進攻。曹錕任吳佩孚為討逆軍總司令,調集四個軍及後援軍、海、空軍約二十萬人應戰。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

  奉軍在熱河戰場進展順利,到9月30日已連克朝陽、開魯、建平、凌源,10月9日又占赤峰,戰事重心移向山海關主戰場。兩軍在山海關爭奪激烈,傷亡慘重。10月7日奉軍攻克九門口要塞,威脅直軍側翼。吳佩孚於11日親赴山海關督戰。14日奉軍又克石門寨,山海關直軍正面陣地動搖,吳佩孚被迫放棄自海路運兵攻擊奉軍後路的計劃,臨時抽調精銳部隊增援山海關戰場。

  直系第三軍總司令馮玉祥因不滿吳佩孚排除異己,開戰後在古北口屯兵不前,並與直系將領胡景翼、孫嶽密謀倒戈。10月23日,馮玉祥乘直系後方兵力空虛,星夜回師北京,發動“北京政變”,囚禁曹錕,通電主和,宣佈成立國民軍。消息傳到前線,直軍士氣一蹶不振,吳佩孚率兵一部回救北京,並急調江、浙、豫、鄂等省直軍北上馳援。但奉軍由冷口突入長城,占領灤縣,直軍後路被斷,全線崩潰,山海關、秦皇島均告失守,吳佩孚指揮的直軍在楊村被國民軍擊敗。山東督理鄭士琦和山西督理閻錫山也出兵分別切斷瞭津浦、京漢鐵路,阻止直系援軍北上。奉軍大舉入關,吳佩孚孤立無援,直軍在華北的主力全部覆滅。11月3日,當奉軍與國民軍迫近天津時,吳率殘部兩千餘人自塘沽登船南逃,第二次直奉戰爭結束。11月25日,張作霖、馮玉祥等共同擁戴段祺瑞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執政”,北京政權實際上落入奉系軍閥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