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時期著名經學傢。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東高密西)人。少為鄉嗇夫,後入太學肄業,師事第五元,學《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統曆》、《九章算術》;又從張恭祖學《周官》、《禮記》、《左氏春秋》、《韓詩》、《古文尚書》等;最後從學馬融三年。學成後辭歸,在鄉裡講學,學徒多至數百千人。因黨事起被禁錮,不能出仕,遂專修經業。何休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廢疾》,尊《公羊》而難二傳,鄭玄作《發墨守》、《箴膏肓》、《起廢疾》以反駁,何休見後頗嘆服。他遍註群經經,混糅今古文傢法,以“整百傢之不齊”,貫通群經,結束兩百餘年的今古文的爭辯(見經今古文學)。他的經註,後人毀譽不一,稱譽者以為他“括囊大典,網羅眾傢,刪裁繁誣,刊改漏失,自是學者略知所歸”,是解釋古代經書的津梁。駁毀者則說他“兼治眾傢,而必求通之,於是望文穿鑿,惟憑秘臆,以為兩全,徒成兩敗”,是強為混合的鄙見。他的訓釋集漢代經學之大成,為後人解釋奠定瞭基礎。雖然他的訓釋存在一些問題,如以《周官》為真周制,凡不合者皆歸入殷制;又以《禮》釋《詩》,造成許多附會;又常用讖緯之說以解經,有不少迂怪之談。但這與他的成就相比,是次要的。他所註的書有《周易》、《尚書》、《毛詩》、《三禮》、《論語》、《孝經》、《尚書大傳》、《中侯》、《乾象歷》等;又著《天文七政論》、《駁許慎五經異義》、《答臨孝存周禮難》等;還有他答諸弟子問五經語的《鄭志》八篇,共百餘萬言。這些著作,除唐代撰《五經正義》采用的《毛詩》和《三禮》註外,其他均已散佚。清袁鈞的《鄭氏佚書》、馬國翰的《玉函山房輯佚書》有輯本。孔廣森的《通德遺書所見錄》、黃奭的《高密遺書》也有輯載,王仁俊的《玉函山房輯佚書續編補編》和《經籍佚文》續有增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