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

  現代作傢、社會活動傢。原名沈德鴻,字雁冰,筆名茅盾。1896年7月4日(清光緒二十二年五月二十四)生於浙江桐鄉一個秀才之傢。幼年受父母啟蒙,1905年入小學,1909年至湖州入浙江省第三中學,1911年秋轉入嘉興中學堂。不久久,辛亥革命爆發,茅盾積極投身革命。後轉入杭州安定中學。1914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兩年後畢業,入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從事譯著和編輯工作。他積極參加五四運動,和鄭振鐸、葉聖陶等十二人發起成立中國新文學運動最早的文學團體“文學研究會”,提倡“為人生而藝術”的現實主義文學,反對文壇上的復古派、唯美派、頹廢派;主持編輯《小說月報》後選載反映社會現實問題的進步文學作品。他於1921年在上海先後參加瞭共產主義小組和中國共產黨。在國共合作的大革命時期,茅盾曾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推動建立各民主階級的統一戰線。他參加領導瞭五卅運動和商務印書館職工的罷工鬥爭,曾任中共上海地方兼區執行委員會執行委員、國民黨上海特別市黨部宣傳部部長和中央宣傳部秘書,北伐戰爭時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教官和漢口《民國日報》主編。

  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後,茅盾隱居上海,從事文學創作,先後寫出《幻滅》、《動搖》、《追求》三部連續的中篇小說。1928年7月東渡日本,著有長篇小說《虹》、短篇小說《創造》等以及文學論著《中國神話研究 ABC》、《西洋文學通論》等。1930年4月從日本回到上海,著有《子夜》、《林傢鋪子》、《春蠶》等,同時參加左聯的領導工作,任執行書記,與魯迅合編《前哨》、《文學》、《譯文》等刊物,推動革命文學運動。1936年10月,茅盾和許多文藝工作者發表瞭《文藝界同人為團結禦侮與言論自由宣言》,號召建立文藝界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抗日戰爭爆發後,茅盾先在漢口主編《文藝陣地》,繼去香港《立報》主編副刊《言林》,並著長篇小說《你往那裡跑》。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在武漢成立時,他被選為理事。1938年底去新疆學院執教,並任新疆各族文化協會聯合會主席。後因不滿當局反動統治,於1940年4月離新疆,在延安魯迅藝術學院講學數月後,至重慶任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員會常務委員。1941年去香港主編《筆談》,並在鄒韜奮主編的《大眾生活》雜志任編委,發表長篇小說《腐蝕》。翌年至桂林,完成長篇小說《霜葉紅似二月花》等作品的創作。1943年定居重慶,寫有劇本《清明前後》等。

  茅盾於1946年底去蘇聯訪問,歸國後寫有《蘇聯見聞錄》和《雜談蘇聯》。1947年底去香港任《小說月刊》編委。長篇小說《鍛煉》在香港《文匯報》連載。1949年2月到達北平(今北京),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籌備工作。1949年7月當選為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和中國文學工作者協會(後改為中國作傢協會)主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茅盾擔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部長,嗣後任全國政協第四、五屆副主席等職。曾擔任《人民文學》雜志主編。1981年3月27日,在北京病逝。著作編為《茅盾全集》四十卷。

  

參考書目

 莊鐘慶:《茅盾的創作歷程》,人民文學出版社,北京,1982。

 孫中田、查國華編:《茅盾研究資料》,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