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最早官修的一部滿文編年體史書。又稱《無圈點檔》、《滿洲老檔》、《老滿文原檔》。舊藏一百八十冊。所反映內容,始於明萬曆三十五年(清太祖丁未年,1607),止於明崇禎九年(清崇德元年,1636)。除努爾哈赤以兵甲十三副崛起於長白山地區的卷首部分已殘缺不全及中間少數年代內容有缺外,從努爾哈赤征滅烏拉、葉赫各部,繼而對明朝進行戰爭,奪取遼東,建都遼陽,遷都瀋陽,到皇太極即位後,繼續進兵遼西並數次入關屢挫明師等內容,老檔中均有所記載。老檔還反映瞭當時滿族的社會組組織、八旗制度及氏族中一些事件,生產、經濟情況和天文氣象,滿文的發展與改革,與蒙古、朝鮮交往關系等豐富內容,大都為官修史書和私傢著述所不載,是研究清入關前的歷史和滿族興起史的最重要的第一手史料。《滿文老檔》語言生動質樸,句子結構簡單,初用無圈點老滿文書寫,夾雜有蒙文。天聰六年(1632)文字改革後,逐步過渡到使用加圈點新滿文。因此它對於滿族語言文字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義。老檔初存盛京(沈陽)崇謨閣,入關後藏內閣大庫。乾隆六年(1741)因無圈點老滿文已不易辨識,乾隆帝命大學士鄂爾泰、徐元夢等將三十七冊老滿文原檔中的無圈點字檢出,附註有圈點新滿文,編成《無圈點字書》,並將原檔逐頁托裱,裝訂成冊,以《千字文》為序編號,永久保存。該原檔現存於臺灣故宮博物院。乾隆四十年,經大學士舒赫德奏準並主持,將原檔內容進行整理,刪去完全重復的部分和某些認為不妥的詞句,以老滿文重抄一部,又以新滿文轉寫一部,各按時間順序編排裝訂成二十六函一百八十冊,每函每冊的封面均以老滿文或新滿文簽書“無圈點檔”或“加圈點檔”字樣。該重抄本和轉寫本及其草稿本均藏內閣大庫,現存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乾隆四十三年,又按該重抄本和轉寫本各復制一套形式相同但幅面較小的本子,藏盛京崇謨閣,現存於遼寧省檔案館。1935年9月北平故宮博物院文獻館清理內閣大庫檔案時,又發現三冊滿洲舊檔,即天命九年一冊,天聰六年一冊,天聰九年一冊,經鑒定亦屬《滿文老檔》,現此三冊也存於臺灣。《滿文老檔》之學術價值,早已為國內外史學界所重視。清末進士金梁1918年組織人力開始翻譯藏於盛京崇謨閣的《滿文老檔》,並將其中部分內容出版稱為《滿洲老檔秘錄》。但其所譯,錯誤甚多,與原著大相徑庭,不宜引用。該譯稿現存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1964年臺灣大學廣祿和歷史語言所李學智合作開始翻譯無圈點滿文老檔原檔,1970年開始以《清太祖朝老滿文原檔》為名出版發行二冊,後未見再出版。1978年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央民族學院、遼寧省檔案館、吉林社會科學院等單位共同翻譯該館所藏乾隆四十年抄寫本,至1985年已全部譯完。1955~1963年日本《滿文老檔》研究會神田信夫等人以日文翻譯出版瞭《滿文老檔》。

《滿文老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