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至10月,國民黨政府與中國共產黨代表團在重慶舉行國事談判,並於10月10日簽訂瞭《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抗日戰爭勝利後,全國人民期望國內和平,要求建立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富強的新中國。當時美國積極幫助國民黨政府壟斷抗戰勝利果實,蔣介石則加緊部署內戰,並發動和平攻勢。

  1945年8月14、20、23日,蔣介石連發三電邀請毛澤東赴重慶共商“國傢大計”。中國共產黨為瞭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和平民主,接受瞭蔣介石的邀請,並於8月25日發表《對於目前時局的宣言》提出堅持和平、民主、團結,為獨立、自由、富強的新中國而奮鬥。8月28日,毛澤東在周恩來、王若飛等陪同下飛抵重慶。次日,國共雙方開始會談。會談中,蔣介石發表“中國沒有內戰”的論調,毛澤東針鋒相對地指出:“抗戰八年,內戰從未中斷”。30日至9月4日,國共雙方代表討論軍事政治問題,中國共產黨將“談判要點”十一項面交國民黨政府代表。

  中國共產黨對於會談始終抱有極大的誠意,首先提出和平建國的具體方案,並由周恩來作瞭詳盡的闡述,要求國民黨政府代表給以逐條答復;而蔣介石對於談判卻毫無誠意,更無準備,僅虛與周旋,對於十一項“要點”,以“距離太遠”拒不接受。9月8日,國共雙方繼續談判軍隊與解放區問題,張治中在答復文件中,無理拒絕中共關於解放區政權和軍隊整編方案,致使會談陷於僵局。中國共產黨為瞭力爭和平,在19日談判席上,周恩來提出,中共方面願在9月3日談判基礎上再作讓步,即將國民黨軍隊和中共軍隊的整編比例由五比一改為六比一,並將中共軍隊從廣東、浙江、皖南、皖中、湖南、湖北、河南(豫北不在內)等地八個解放區撤出。但是,國民黨政府方面又以“軍令政令要統一”為借口,表示“甚難考慮”。

重慶談判期間,毛澤東與蔣介石、赫爾利合影

  蔣介石為瞭達到逼迫共產黨交出解放區政權和軍隊的目的,采取邊談邊打的兩面手法。9月10日至10月12日,共產黨軍隊殲滅進犯晉冀魯豫解放區的長治地區的閻錫山軍三萬五千人,活捉十九軍軍長史澤波,使蔣介石的假和談真備戰的政治騙局破產,蔣介石的軍事進攻也遭到瞭失敗,被迫於10月10日在《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上簽字。紀要包括許多關於保障國內和平辦法的協議。其要點是:確立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堅決避免內戰,迅速結束國民黨的訓政,實現政治民主化,保證人民的民主自由,取消特務機關,釋放政治犯,黨派平等合法,實行地方自治;確定召開民主的政治協商會議共商和平建國大計等。但由於蔣介石頑固地拒絕承認人民軍隊和解放區民主政權的合法地位,以致無法就這兩個重要問題達成協議。

  《雙十協定》公佈後,中國共產黨再次用實際行動向全國人民表示自己的誠意,將廣東的東江縱隊和長江以南的新四軍部隊逐步撤回,而蔣介石在完成內戰的軍事部署之後,即撕毀《雙十協定》,於1946年6月向中原解放區大舉進攻,從此開始瞭全國規模的內戰。

  

參考書目

 李新等:《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通史》第4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61。

 廖蓋隆:《全國解放戰爭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