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東南部內陸國。瀕馬拉維湖,與坦桑尼亞、莫三比克和尚比亞為鄰。領土狹長,南北長837公裡,東西寬9~160公裡。面積118485平方公裡。人口683.9萬(1984)。全國分3個省。首都利隆圭。

  地處南非高原東北部,地勢較高,3/4的國土海拔1000~1500米。東非大裂谷縱貫南北,將國土分為3個部分:①西部高原處於馬拉維湖和希雷河谷地以西。其北部有納米塔瓦高地、尼卡高原和維皮亞高地,海拔1500~2400米,恩甘達山山海拔2600米,受河流切割,地勢比較崎嶇;南部為中央省高原,海拔1000~1500米,地表起伏平緩。②希雷河谷地和馬拉維湖處於東非大裂谷底部,現代沉積層深厚。希雷河上遊谷地平坦寬廣,形成帶狀平原,下遊海拔100米以下,為全國最低處,是一片永久性沼澤;周圍地勢低窪,常形成季節性湖泊和沼澤。③東部高地在希雷河谷地以東,有希雷高地、曼戈切高地、姆蘭傑山和松巴山。平均海拔1000米,地面呈波狀起伏;姆蘭傑山突起於東南邊境,主峰薩皮圖瓦山高3013米,是全國最高峰。

  河流大部屬馬拉維湖-希雷河水系。西部高原諸河流入馬拉維湖,流程短,中、上遊河谷寬闊平坦,下遊坡降大,河水急降入湖。希雷河北通馬拉維湖,南流入贊比西河,長600公裡,上、下遊坡平流緩,谷地寬廣;中遊兩岸山勢緊束,坡大流急,多瀑佈、急流。東南隅奇爾瓦湖長48公裡,寬25.5公裡,蘆葦叢生的沼澤或季節性水淹草地占湖面一半以上。

  地處南緯9°~17°,屬熱帶草原氣候。除裂谷低地氣候酷熱外,占國土大部的高原地區海拔較高,氣候涼爽,年平均氣溫20℃左右,最冷月(7月)15~20℃,最熱月(10~11月)22~29℃。幹、濕季分明,降水集中在11月至翌年4月,5~10月幹旱少雨。年降水量750~2000毫米,北部多於南部,高山多於低地。姆蘭傑山東南坡年降水量高達2150毫米,冠於全國;下希雷河谷地僅650~900毫米,是全國降水量最少地區。

  南部非洲人口密度較高的國傢,平均每平方公裡57人。大多居住於中部和南部高原,北部人口稀少。佈蘭太爾周圍和姆蘭傑山地人煙稠密,每平方公裡高達250~800人。人口增長快,總人口中,農村人口占92%,城鎮人口僅8%。居民分屬40多個部族,尼揚賈族、切瓦族、堯族、恩甘尼族和通佈卡族人數較多。奇契瓦語和英語為官方語言。居民多信奉原始宗教,少數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

  公元17世紀,以切瓦人為主的班圖語族即建立部落聯盟,農牧業和手工業均有發展。19世紀中葉,葡、英殖民者相繼侵入。1889年英國南非公司同當地酋長簽訂瞭“保護條約”。1891年為“英屬中非保護地”。1904年由英國政府直接管轄,後改名尼亞薩蘭。1953年被英國強行並入“中非聯邦”。1964年宣告獨立,改名馬拉維,為英聯邦“自治領”。1966年7月成立馬拉維共和國,仍留在英聯邦內。

  經濟以農業為主,全國80%的勞動力從事農業,1982年農業占國內生產總值43%,農產品占出口值80%。可耕地占國土面積24.6%。主要種植玉米、木薯和水稻。玉米收獲面積占谷物總收獲面積86.4%,產量占谷和產量90%。1964年以來水稻生產發展迅速,在馬拉維湖沿岸低地、奇爾瓦湖湖濱低地和希雷河谷地建立瞭水稻農場,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糧食自給並有少量出口。經濟作物產值占農業產值60%以上,種植園和小農生產並重,主要有煙草、茶葉、花生、甘蔗、棉花和桐油等。煙草產量次於津巴佈韋和南非,為非洲第三大煙草生產國,常年占全國農產品出口值55%,中部高原和東部高地為主產區。桐油產量居非洲首位,分佈於希雷高地和維波亞高地。茶葉產量在非洲僅次於肯尼亞,是非洲最早產茶國,南部高地特別是姆蘭傑山地為集中產區。牧場約占土地面積1/5,牲畜主要集中在西部高原,以養牛(瘤牛)、羊為主。裂谷低地和國土南部因有萃萃蠅之害,牲畜較少。馬拉維湖魚產豐富,奇爾瓦湖和希雷河漁業生產也很重要,1980年全國漁獲量6.6萬噸,創歷史最高記錄。林地占國土面積47.5%,姆蘭傑山和北部山區盛產名貴的姆蘭傑杉。

  主要礦藏有姆蘭傑山區的鋁土,馬拉維湖南岸的獨居石,松巴附近的煤以及剛玉、石墨、藍晶石、磷灰石、雲母等,尚很少開采。水力資源豐富,在恩庫拉瀑佈、希雷河等地建有水電站,1980年全國發電能力約8000萬千瓦。工業主要有制茶、卷煙、制糖、魚類加工、榨油等農產品加工以及建築材料、農具制造等小型企業。集中分佈在佈蘭太爾、利隆圭和松巴等城市。

  交通運輸網南部較密。鐵路長830公裡,主幹線貫穿南部,與莫桑比克鐵路線相連,主要承擔進出口運輸任務。北部地區以南、北部之間交通靠公路和馬拉維湖水運。有公路1.25萬公裡。佈蘭太爾有國際航空站,有定期航班通往肯尼亞、贊比亞、莫桑比克、南非、毛裡塔尼亞、塞舌爾等國。出口商品主要有煙葉、茶葉、蔗糖、花生和大米,進口多為機器設備、車輛、紡織品和日用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