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轄市,寧夏以能源工業為主的重工業城市,中國優質無煙煤出口基地和西北煤炭平衡基地,號稱“塞上煤城”。位於自治區最北端,賀蘭山北段緊逼黃河之處,故名石嘴。轄3區及平羅、惠農、陶樂3縣。面積4454平方公裡,人口61.38萬;其中市區面積529平方公裡,人口27.50萬。石嘴山市曾為黃河航運的重要碼頭,包蘭鐵路通車前,由此轉運的貨物有煤炭、瓷器、天然鹼、皮毛、糧食、百貨等。又當寧夏引黃灌溉農業區與內蒙古牧區的交接點,清初即已發展為回、蒙古、漢各族人人民交換農牧工業產品的貿易集市。清末和中華民國初期,英、德等國商人利用其優越的經濟地理位置,先後興辦10傢收購畜產品的洋行,壟斷西北皮毛業達40餘年。1926年以後洋行停辦,僅剩20餘傢專營蒙古族牧民貿易的商號和一小瓷廠,僅百餘戶人傢,蕭條冷落。50年代隨煤炭工業飛躍發展,人口激增,1960年正式設市。市區海拔1111米。年均溫9.4℃,1月均溫-4.9℃,7月25.8℃。10℃以上活動積溫3664℃。年降水量189毫米,為溫帶幹旱氣候。市區分為3區:①大武口區。地處賀蘭山東麓,為60年代後期新辟市區,現為市級行政機關所在地,擁有洗煤、炭素、機械、稀有金屬冶煉、建材、食品等大中型企業,近年已建成裝機容量40萬千瓦的坑口電站,建有礦區鐵路支線。②石嘴山區。濱臨黃河,歷史悠久,交通方便,水源充足,商業繁華,石嘴山礦務局、電廠、鋼廠、瓷廠、電化廠均在此,是市區人口最多的一區。③石炭井區。賀蘭山中的煤礦工人鎮,石炭井礦務局所在地。全市礦區面積約達200平方公裡,自1955年礦區大規模開發以來,年采煤能力達千萬噸。已建立瞭包括煤礦機械在內的較完整煤炭工業體系,電力、冶金、陶瓷、建材等工業也有很大發展。

  橫跨寧夏與內蒙古2自治區的黃河上第48座公路大橋──寧夏石嘴山黃河公路橋已建成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