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為“磁山城”。蘇聯最大的鋼鐵工業中心。位於南烏拉爾山東坡,南西伯利亞鐵路與烏拉爾河的交會處。面積317.6平方公裡。人口42.2萬(1985)。該市因1929~1931年興建馬格托哥爾斯克鋼鐵聯合企業而興起。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後至60年代中發展較快。“馬鋼”為該市工業核心,年產鋼1560萬噸(1977)。70年代初以前,該廠所需鐵礦石主要來自鄰近的馬格尼特山,其後因資源日趨枯竭,改由北哈薩克的庫斯塔奈和中央黑土區的庫爾斯克鐵礦區供應。煉焦煤來自庫茲巴巴斯及卡拉幹達,熔劑及耐火材料取自鄰近地區。圍繞鋼鐵工業,還發展瞭冶金及礦山機械、化工、建材、金屬制品及金屬加工等部門。城市位於烏拉爾河兩岸。因工業用水需要,沿河建有兩座大壩,形成瞭一個長16公裡、寬約2公裡多的水庫。其西岸為居住區。東岸緊鄰水庫的平坦階地為工業區,“馬鋼”及鐵路編組站即位於此;更東面的馬格尼特山為礦區。其間沿山麓地帶為居住區。由於東岸工業用地緊張,人口擁擠,50年代中期以來人口不斷向西岸遷移,1970年西岸已占全市人口的60%以上。市內建有礦冶、師范學院及多所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