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最大島國。在大陸東南印度洋中,隔莫三比克海峽與大陸相望,最近距離約400公裡。地處印度洋西部航運要衝,戰略位置重要。領土由世界第四大島馬達加斯加島和鄰近小島組成,面積62.7萬平方公裡。人口973.1萬(1984)。全國劃分為6個省,首都塔那那利佛。

  自然條件 地質上是非洲古陸的一部分,因斷裂與大陸分離而成島,地質基礎與南部非洲相似。馬達加斯加島地形由3部分組成:①中央高原南北綿延1160公裡,中段最寬處386公裡,海拔1000~2600米,是全島河流的發源地和分水嶺。高原上多火成巖山塊,北部有察拉塔納納山塊,其中馬魯穆庫特魯山海拔2876米,是全島最高峰;中、南部有安卡拉特拉山塊和安德林吉特拉山塊。②中央高原往西,地勢逐漸下降,由海拔500~1000米的低高原過渡為200~500米的丘陵地帶;最西是沿海平原,北起納林達灣,南達安佈文貝,寬度在96~202公裡之間。全島重要河流均分佈在中央高原以西,有曼戈基河、齊裡比希納河、貝齊佈卡河等。河床坡降大,多急流、瀑佈,富水力資源。河流沖積平原和谷地是重要農業區。③中央高原往東,地勢陡峻,以一級或二級斷崖降落到狹長的沿海平原。平原寬16~80公裡,為許多短急河流所分割,是富庶的農業地帶。近海處斷續的沼澤和潟湖經疏通而成潘加蘭運河,是南北重要通道。

  以熱帶草原和熱帶雨林氣候為主。各地差異明顯,氣溫自高原向沿海增高,降雨自東向西和自北向南減少。11月至翌年4月為濕熱季,5~10月是涼爽季。年平均氣溫17~27℃。12月最熱,平均氣溫24~31℃;7月最冷,平均氣溫13~22℃。東部受濕潤的信風影響,終年多雨,年降水量1500~3500毫米;中央高原、西北部和西部年降水量減少到1000~1800毫米,幹濕季分明,全年雨量90%以上集中在雨季;西南部降雨最少,圖萊亞爾年降水量隻有300多毫米,而年蒸發量達1800毫米以上。濕熱季盛行氣旋和雷暴,常造成災害。

  動植物自成區系。植物多特有種,著名的有旅人蕉、鳳蘭和露兜樹等。植被區域差異與氣候相適應,東部為熱帶雨林,中央高原和西部平原以熱帶稀樹草原占優勢,其間居民點周圍可見較稠密的森林,西南部和南部多為熱帶幹草原。

  居民和發展簡史 人口增長較快,20世紀80年代人口增長率28‰。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裡15.5人。人口分佈地區差異很大。從塔那那利佛到菲亞納蘭楚阿之間和馬任加以南地區人口稠密,約占總人口1/3以上;其餘廣大地域人口稀疏。8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農村,大城市很少。居民98%以上是非洲人和印度尼西亞人等混血的馬達加斯加人(馬爾加什人),另有少數科摩羅人、歐洲人、印度人等。馬達加斯加人包括梅裡納族、貝齊米薩拉卡族、貝齊寮族、齊米赫蒂族等,文化上與印度尼西亞有廣泛的聯系(包括種稻方法和崇拜祖先等習俗)。通用馬達加斯加語。官方語言為法語。居民55%信奉原始宗教,40%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其餘信奉伊斯蘭教。

  公元前開始陸續有印度尼西亞人等移居島上,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等遷入。14世紀初,梅裡納人在島上建立伊麥裡那國,定都塔那那利佛,當時農業已有發展,並與非洲東岸有貿易往來,以後又出現精巧的手工業。16世紀起,葡萄牙、英國和法國殖民者曾先後入侵,在東海岸陶拉納魯、安通吉爾灣和塔馬塔夫等地建立殖民據點,但都被馬達加斯加人所清除。19世紀王國版圖幾乎擴及全島,為鞏固國傢統一,維護獨立,開始興辦工礦業,包括采礦、冶鐵、武器制造、火藥和某些輕工業以及興建貿易港口等,又引種香莢蘭、咖啡、葡萄和其他水果;同時並多次挫敗殖民者的侵略。19世紀末英、法殖民者又多次入侵,1896年全境淪為法國殖民地。1960年6月26日獲得獨立,建立馬爾加什共和國。1975年12月改名為馬達加斯加民主共和國。

  經濟地理 經濟發展水平較低,1982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320美元。農業為國民經濟主導部門,1981年農業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35%。1982年農業人口占總人口81.7%,農產品出口占出口總額84%。1981年耕地面積304.5萬公頃,僅占國土面積4.9%。種植業為主體。作物種類繁多,有些作物在非洲甚至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但生產水平低,多數作物單產低於非洲平均水平。糧食生產正常年景基本自給,主要有稻谷、木薯和玉米。稻谷是主糧,種植歷史久,僅次於埃及為非洲第二大稻米生產國。1982年收獲面積120萬公頃,產量199.9萬噸,單產低,每公頃不足1700千克。主要分佈在中央高原的河谷盆地、東部沿海平原和西北部的貝齊佈卡河、索菲亞河三角洲平原(見彩圖)。

馬達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郊區稻田 木薯是農村居民重要口糧,分佈很廣,東部和西北部較多。玉米以西部平原和北部迭戈蘇亞雷斯分佈最普遍。經濟作物主要有咖啡、香料、甘蔗、香蕉、棉花、花生等。前4種集中在東岸和西北岸沿海及島嶼,後2 種主要分佈在西部沿海平原和河谷中。咖啡是首要出口作物,以羅伯斯塔種為主,近年來生產停滯,產量在8萬噸左右。香料一向是重要出口物資之一,主要有丁香和華尼拉果,丁香產量僅次於坦桑尼亞居世界第二位;華尼拉果為高級香精的原料,是馬達加斯加特產,占世界總產量80%,出口值僅次於咖啡。甘蔗種植始於20世紀50年代初,發展迅速,年產粗糖約11萬噸,食糖自給有餘。香蕉發展也快,1974~1976年平均年產42.3萬噸(1982年降至28萬噸),大量銷往法國。其他經濟作物有劍麻、胡椒、拉菲亞麻、椰子、油棕、可可、煙葉、茶葉、菠蘿、柑橘等。胡椒和拉菲亞麻系傳統作物,質量好,產量居非洲首位,除自給外有大量出口。

  境內草場廣闊,無萃萃蠅為害,發展畜牧業條件良好。1981年有永久牧場3400萬公頃,占全國土地面積54.2%。以養牛業為主,素有“牛之國”之稱。牛存欄數1982年為1015萬頭,居非洲前列。西部圖萊亞爾省是重要養牛區,其次是中央高原。用傳統方式飼養,絕大部分為瘤牛(駝峰牛),體型矮小,肉乳產品率和商品率都不高,平均屠宰率隻10%左右,另在塔那那利佛和馬任加附近興辦集約經營的牧場,其他城市郊區和交通線附近肉牛和奶牛飼養業發展較快。1982年牛肉產量13.1萬噸,除滿足國內需要外還有出口。其他牲畜數量較少,1982年有羊211萬頭,主要分佈在南部和西南部;豬72萬頭,主要為農業區副業。森林面積占國土面積20%以上,富紅木、黑檀木等名貴林木。因砍伐過度,又乏撫育措施,有些林產品還靠進口,近年已開始大規模造林計劃。沿海漁業資源豐富,尚待開發利用。

  獨立後工業生產有發展,但由於能源不足,技術資金缺乏,發展規模和生產水平均有限。1981年工業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14%。工業主要分佈在少數城市和沿海港口,以塔那那利佛、安齊拉貝、塔馬塔夫、馬任加和迭戈蘇亞雷斯最集中。部門結構中農產加工和食品工業占優勢,有碾米、榨油、咖啡加工、制糖、肉類和水果罐頭、飲料等。大型現代化制糖和肉類加工企業分佈在貝島、聖瑪麗島、安比盧貝和圖萊亞爾。紡織工業發展快,馬任加、安齊拉貝和塔那那利佛都有較大的棉紡廠,產品可滿足國內需要。重工業薄弱,除加工能力80萬噸的塔馬塔夫煉油廠外,隻有金屬加工、機修、車輛裝配和水泥等小廠。電力供應不足,裝機容量僅10.12萬千瓦。水力資源潛力大,現正開發中。采礦業以穆拉曼加的石墨礦和安德裡亞梅納的鉻礦為主,產量均名列世界前茅;此外還少量開采鋁土、雲母、石英、獨居石等。

  交通運輸以公路為主,通車裡程2.9萬公裡,雨季大部分通行困難。有鐵路1035公裡。沿海港口以塔馬塔夫和馬任加最大。前者可同時接納5艘海輪,年吞吐量155萬噸,其中原油約100萬噸,通過油管輸往塔馬塔夫煉油廠。

  地區經濟差異明顯。一些河谷和沿海地帶,土地經營集約,工業分佈集中。由於陸路交通運輸不便,地區間經濟聯系差。全國大致可分為3個經濟區:①東部和西北部沿海狹長地帶及沿海島嶼是重要的熱帶經濟作物產區,提供大部分的咖啡、糖、香蕉、香料等出口物資。分佈著馬任加和塔馬塔夫等重要工商業貿易港市;②中央高原是全國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以自給性經濟為主,居民主要從事養牛業和種植稻谷、玉米,是大米和牛肉、乳主要產區,首都塔那那利佛和安齊拉貝是全國兩大工業中心;③西部包括馬任加省的大部和圖萊亞爾省,人口稀少,除少數河谷地區種植稻谷、玉米、棉花、花生等作物外,其餘均為粗放牧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