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貫中國西部的高大山脈。西起帕米爾高原東部,東到柴達木河上遊谷地,於東經97°~99°處與巴顏喀拉山脈和阿尼瑪卿山(積石山)相接,全長2500餘公裡;南北最寬處在東經90°,達350公裡,最窄處在東經81°附近,為150公裡。山勢宏偉峻拔,峰頂終年積雪,屹立在塔裡木盆地與柴達木盆地之南。山脈北部與盆地的高差3500~4500米,南部與高原的高差500~1500米。

  地質 昆侖山脈脈與塔裡木盆地和柴達木盆地間均以深大斷裂相隔。昆侖山地區以前震旦系為基底;古生代時為強烈下沉的海域並伴有火山活動,古生代末期經華力西運動褶皺上升,構成昆侖中軸和山脈的中脊;中生代產生拗陷,經燕山運動構成主脊兩側4000米以上的山體。昆侖山脈與秦嶺構成分隔中國南部與北部的緯向山脈。

昆侖山脈地區的冰川

  昆侖山脈的新構造運動極其強烈,晚第三紀以來上升大約4000~5000米;葉爾羌拗陷中的礫石層厚度2500餘米,河谷高階地上則分佈有第四紀火山凝灰巖和火山角礫巖;克裡雅河與安迪爾河的上遊均保存有中更新世玄武巖流與火山口,1951年在於田縣境昆侖山中的卡爾達西火山群的一號火山曾爆發,並伴有現代火山泥石流。東部昆侖山第四紀以來上升瞭2800餘米,其相關沉積物在柴達木盆地中的埋藏深度達2800米。昆侖山的新構造運動具間歇性,葉爾羌河、喀拉喀什河、尼雅河均形成4~5級階地;各河出山口形成4~5級疊置的洪積扇。

  自然特征 昆侖山北坡瀕臨最幹旱的亞洲大陸中心,屬暖溫帶塔裡木荒漠和柴達木荒漠,山前年降水量小於100毫米,西部60毫米,東部20毫米,若羌僅為15~20毫米。年降水量隨山地海拔增高而略增,暖溫帶荒漠被高山荒漠所取代,由特有的墊狀駝絨藜與西藏亞菊組成。源於昆侖山脈北坡諸河流,源遠流長,匯流於塔裡木盆地與柴達木盆地內流水系。

  昆侖山脈西高東低,按地勢分西、中、東3段:

  ①西段。從喀拉喀什河上遊的賽圖拉與葉爾羌河上遊的麻紮通過的新藏公路,構成昆侖山脈西、中段的分水界。西段主要山口有烏孜別裡山口、明鐵蓋山口、紅其拉甫達坂及康西瓦等,為通往阿富汗及巴基斯坦的交通要道。位於西昆侖山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座,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7座,平均海拔為5500~6000米。受重重山體阻擋,使喀拉喀什河谷中的年降水量僅為25~30毫米,雪線附近的降水量則達300毫米左右;北坡降水量大於南坡,主峰形成現代高山冰川作用中心,年均溫0℃等溫線大致沿4000米等高線通過,最高山帶的年均溫為-15~-7.5℃。

  公格爾山海拔7719米,慕士塔格山7546米。前者的冰川面積為300平方公裡,有20餘條冰舌向下散射:北坡冰舌最長為23公裡,東坡和西坡20公裡;冰舌下達的海拔高度為3900~4900米。後者的冰川面積275平方公裡,有16條冰舌下溢,東坡最長21公裡,冰舌下達高度5300米。西坡冰舌的長度20公裡,下達高度4000~4500米。雪線高度北坡5500米,南坡5800米,慕士塔格一帶雪線為4800~5000米。

  塔什庫爾幹谷地的海拔3100~3900米,年均溫3℃,年降水量70餘毫米;谷地以東山地的現代雪線,北坡為5000~5200米。

  發源於西段的主要河流有葉爾羌河,主要靠冰雪融水補給,在盆地北部匯流成塔裡木河。

  西段山地的北坡為山地荒漠和高寒荒漠景觀。低於2700米的前山及中山帶下部為紅沙與合頭草荒漠,礫-石質的山地棕漠土,上部為昆侖蒿為主的草原化荒漠,棕鈣-淡栗鈣土。2700~3000米的下部沙土地帶合頭草荒漠,上部為紫花針茅、銀穗羊茅占優勢的山地草原,陰坡出現小片雪嶺雲杉林,與山地草原構成山地森林草原。在3000米的塔什庫爾幹寬谷中為高位沼澤化草甸。3100~3900米幹旱冰磧丘陵與冰水沖積扇分佈著雌雄麻黃為主的灌木荒漠。谷地兩側4000米以上為以粉花蒿和墊狀駝絨藜占優勢的高寒荒漠。4500~5500米的高山為刺磯松、高寒棘豆高寒半灌木荒漠。海拔5500~6500米的高山下部為高寒稀疏植被,上部為寒凍風化帶。6500米以上為高山冰雪帶。

  ②中段。位於新藏公路與車爾臣河九個大坂山即東經77°~86°,主脈向南略呈弧形;克裡雅山口和喀拉米蘭山口是該段聯系新疆—西藏通道。

  中昆侖山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8座,如烏孜塔格(6250米)、慕士山(7282米)、瓊木孜塔格(6920米),平均海拔5000~5500米,北坡雪線5100~5800米。主要河流有喀拉喀什河、玉龍喀什河、克裡雅河、尼雅河及安迪爾河,除和田河上源喀拉喀什河和玉龍喀什河水量較大,有利灌溉外,其他河流出山後很快沒入塔克拉瑪幹沙漠中。

  山地下部為合頭草、紅沙半灌木荒漠,棕漠土;上部為沙生針茅、短花針茅為主的草原化荒漠,棕鈣土;向上過渡為針茅、昆生蔥、昆侖蒿為主的高寒荒源草原;在海拔4500米山地內部坡麓及巖屑坡上,墊狀駝絨藜、糙點地梅組成稀疏的高寒荒漠;在海拔4500~5500米的下部為稀疏植被,上部為寒凍風化帶,更高山峰則為冰雪帶。

  ③東段。向東略呈扇形展開,分為3支:北支祁漫塔格山,其南隔以阿牙克庫木盆地,東延為唐松烏拉山、佈爾汗佈達山;中支阿爾格山,東延為博卡雷克塔格、唐格烏拉山與佈青山,地形上與阿尼瑪卿山相接;南支為構成青南高原上的主體山脈可可西裡山,東延與巴顏喀拉山相接。昆侖山埡口是青藏公路必經之道。

  東昆侖山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4座,5000米以上的山峰有8座,平均海拔4500~5000米,積雪分佈在5800米以上的山峰。昆侖山埡口一帶的雪線高度,北坡5200米,南坡5400米。雪線附近的年均溫-9~-8℃,山間谷地西大灘(4200米)一帶的年均溫低於-3℃,年降水量350毫米左右。山地頂部年降水量略有增加,青藏高原北坡現代多年凍土的下界在4200米左右。

  主要河流有流入塔裡木盆地中的車爾臣河;流入柴達木盆地的有那仁郭勒河、烏圖美仁河、格爾木河及柴達木河,前者由冰雪融水補給,屬於塔裡木內流水系;後四者由降水與湖水補給,屬於柴達木內流水系。

  山地北坡為荒漠化草原,在海拔3600米以下為幹燥剝蝕的基巖山地,幾無植物生長,溝坡及巖屑上堆散生有墊狀駝絨藜,紅沙、合頭草荒漠;3600~3800米過渡為紫花針茅亞高山草原;3800~4500米的山地下部是以小嵩草為主的草原化高山草甸,上部為墊狀植被;4500~5000米以上過渡為稀疏的高寒植叢和寒凍風化帶;5500米以上為高山冰雪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