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

  三國時期蜀國大臣,傑出的政治傢。字孔明。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傢世二千石。東漢末,牧守混戰,隨叔父諸葛玄往依荊州劉表。隱居南陽隆中(今湖北襄樊西),躬耕隴畝,自比管仲、樂毅。建安十二年(207)劉備聞其名,三顧草廬。。亮擬定東聯孫吳,西據荊、益,南和夷、越,北抗曹氏,待機進圖中原的隆中對策,為以後的蜀漢制定瞭總的戰略。諸葛亮成為劉備主要輔佐。次年曹操南伐,他和江東周瑜、魯肅共同努力,並親至東吳遊說,促成孫權、劉備的聯合,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隨後,輔助劉備取荊州四郡,出任軍師中郎將。後從荊州率軍溯江入蜀助劉備包圍成都,推翻劉璋統治,奪得益州。遷軍師將軍。劉備出征,常鎮守成都,穩定後方,保證供給。劉備稱帝,任丞相、錄尚書事。章武三年(223),劉備病篤,臨終托孤於諸葛亮。當年劉禪繼位,他以丞相輔政,又領益州牧,封武鄉侯。劉禪暗弱,朝政無論巨細,都取決於亮。

  諸葛亮當政期間,主要依靠從荊州帶來的舊屬,同時註意籠絡原來劉璋部下和益州豪強大族。對出身貧寒而有才幹的士人,也大力拔擢,被稱贊為“能盡時人之器用”。他信奉申、韓法術,法令嚴明,賞罰必信。不論何人犯法,都嚴懲不貸。參軍馬謖極受器重,北伐中馬謖為先鋒,違反節度,為魏將所敗,亮流涕處死,並以用人失察自請貶官。益州豪強大族自劉璋統治以來,長期專權自恣,蔑視君臣之道,諸葛亮對他們的不法行為,也毫不容情。這些措施保證瞭蜀國政治上一定程度的清明和統一。

  諸葛亮對西南少數族采取瞭恩威並用的政策。建興三年(225),南中(主要當今雲南、貴州地區)發生大族叛亂,即親率大軍,深入不毛,進行討伐,打擊為首分子,同時盡量爭取當地上層大姓,有的被起用為地方長官。從此這些地區的統治得以基本穩固,為蜀國提供瞭物質財富和兵力。

  諸葛亮堅持與孫吳的聯盟,並多次進行北伐,雖苦心籌謀,企圖消滅曹魏,恢復漢室,但都因力量相差懸殊,屢遭挫敗,未能成功。建興十二年,最後一次北伐中,病卒於前方,謚忠武侯,被後代封建統治者推為“鞠躬盡力,死而後已”的忠君典型。著有《諸葛亮集》二十四篇,十萬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