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地名。又稱喀爾喀蒙古。喀爾喀又作哈爾哈,是蒙古語 Halha的對音。指蒙古高原北部,以別於高原南部的內蒙古。東臨黑龍江將軍轄境,西至阿爾泰山接新疆,南至瀚海與漠南蒙古相連,北與俄羅斯接壤。

  明中葉,元太祖成吉思汗十五世孫巴圖孟克(達延汗)之幼子格埒森紮·劄賚爾琿臺吉有七子,分居喀爾喀河流域,這七個鄂托克(領地)被稱為“喀爾喀·多倫·和碩”即喀爾喀七部或喀爾喀七旗。康熙二十七年(1688),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進攻喀爾喀喀蒙古,喀爾喀七部舉旗南遷,投奔清朝,被安置在喀倫邊內。三十六年,噶爾丹敗亡,喀爾喀蒙古諸部回歸舊牧地。這時喀爾喀分三部:土謝圖汗部稱中路,車臣汗部稱東路,紮薩克圖汗部稱西路。雍正十年,喀爾喀親王額駙策棱在額爾德尼昭(即光顯寺,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前杭愛省巴彥溫都爾西北)大勝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策零,清廷以其“勞績懋著”,從土謝圖汗部分出二十一旗隸屬於額駙策棱的賽音諾顏部,從此賽音諾顏部始為大札薩克,與三汗部並列為喀爾喀四部。至嘉慶間(1796~1820),喀爾喀四部有四盟,八十六旗。

  土謝圖汗部 東界肯特山,西接翁金河,南臨瀚海,北靠楚庫河,接俄羅斯。始設十七旗,雍正間(1723~1735) 增至三十八旗。嘉慶時(1796~1820)有旗二十:土謝圖汗旗、中旗、中次旗、中左旗、中左翼末旗、中右旗、中右末旗、左翼中旗、左翼中左旗、左翼前旗、左翼左中末旗、左翼右末旗、左翼末旗、右翼左旗、左翼左後旗、右翼左末旗、右翼右旗、右翼右末旗、右翼右末次旗、右翼後旗。諸旗會盟於汗山,稱為汗山盟,駐土拉河南北。有佐領五十九。

  車臣汗部 東臨額爾德尼陀羅海,西接察罕齊老圖,南界塔爾袞柴達木,北鄰溫都爾罕。康熙間(1662~1722)編旗二十一。乾隆間(1736~1795)有旗二十三:車臣汗旗、中左旗、中左前旗、中右旗、中右後旗、中前旗、中後旗、中末旗、中末次旗、中末右旗、左翼中旗、左翼左旗、左翼右旗、左翼前旗、左翼後旗、左翼後末旗、右翼中旗、右翼中左旗、右翼中右旗、右翼中前旗、右翼左旗、右翼前旗、右翼後旗。諸旗會盟於克魯倫河巴爾和屯,稱為巴爾和屯盟,駐克魯倫河左右。有佐領五十四。

  紮薩克圖汗部 東臨翁錦、西爾哈勒珠勒,西界喀喇烏蘇、額哷克諾爾,南接阿爾察喀喇托輝,北界推河。康熙三十年,策旺紮佈受封紮薩克和碩親王,始設八旗,後增至十二旗。雍正間增為十五旗,乾隆間增為十七旗。嘉慶時有旗十九:紮薩克圖汗旗、中左翼左旗、中左翼右旗、中左翼末旗、中右翼左旗、中右翼末旗、中右翼末次旗、左翼中旗、左翼左旗、左翼右旗、左翼前旗,左翼後旗、左翼後末旗、右翼前旗、右翼後旗、右翼後末旗、右翼右旗、右翼右末旗、附輝特旗。諸旗會盟於紮克河源畢都哩雅諾爾,稱為紮克河色欽畢都哩雅諾爾盟,駐杭愛山。有佐領二十五。

  賽音諾顏部 東界博羅佈爾哈蘇多歡,西接庫勒薩雅索郭圖額金嶺,南臨齊齊爾哩克,北接齊老圖河。雍正十年從土謝圖汗部分出二十一旗隸屬額駙策棱的賽音諾顏部,始別為一部。嘉慶時有旗二十四:賽音諾顏旗、中左旗、中左末旗、中右旗、中右翼末旗、中前旗、中後旗、中後末旗、中末旗、左翼中旗、左翼左旗、左翼左末旗、左翼右旗、右翼中左旗、右翼中右旗、右翼中末旗、右翼左末旗、右翼末旗、右翼前旗、右翼右後旗、右翼後旗、右末旗,另附厄魯特前旗、厄魯特旗。諸旗會盟於齊齊爾哩克,稱為齊齊爾哩克盟,駐翁金河北。有佐領二十五。

  1911年(宣統三年),以哲佈尊丹巴為首的外蒙古封建上層,在沙俄策動下宣佈“獨立”,建立“大蒙古國政府”,驅逐清朝政府駐庫倫辦事大臣,私自與沙俄簽訂非法的《俄蒙協約》(即《庫倫條約》)。1915年(民國四年)中俄蒙簽訂的《恰克圖協約》第二條規定:“外蒙古承認中國宗主權。中國、俄國承認外蒙古自治,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十月革命後,1919年夏,以哲佈尊丹巴為首的封建上層與中國北洋政府開始關於取消“自治”的談判。同年11月,外蒙古自治政府正式取消,外蒙古地區由西北籌邊使管轄,保留汗的稱號。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成功,7月宣佈獨立,建立“君主立憲政府”。1924年5月哲佈尊丹巴死後,同年11月,第一屆大人民呼拉爾在庫倫召開,宣佈廢除君主立憲制,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1945年2月11日,美、蘇、英三國首腦簽訂涉及外蒙古主權的雅爾塔協定。1946年中國國民政府承認外蒙古獨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0月16日同中國建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