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十行中書省之一。全稱嶺北等處行中書省,治和寧(即和林),統轄漠北諸地。

  建嶺北行省的原因和影響 成吉思汗至蒙哥四朝(1206~1259),漠北地區是大蒙古國的內地。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在漠南開平城(見上都)即大汗位,留守國都和林的阿裏不哥也自立為大汗,據有漠北。經過四年的爭位戰爭,阿裏不哥敗降,漠北地區盡為忽必烈所有。忽必烈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力量的基礎在在漠南漢地,因此不再以和林為都城,而定都於燕京(見大都)。由於政治中心南移,漠北成為元朝的邊區,隻置和林宣慰司都元帥府鎮守。但漠北地區作為蒙古統治者的“根本之地”,在政治、軍事上仍具有重要地位。阿裡不哥雖敗,蒙哥和阿裡不哥諸子還各統所部軍民散處其地。窩闊臺孫海都則雄踞按臺山(今阿爾泰山)以西,抗命不朝。他們都不甘心失去父、祖的汗位。忽必烈為保持其汗位的穩固,必須控制漠北,以為藩屏。至元三年(1266),封皇子那木罕為北平王,出鎮北方;七年,置斷事官於益蘭州,以管轄吉利吉思等西北諸部。八年,那木罕率漠北諸王軍隊移駐阿力麻裡,防遏海都;十三年,以蒙哥之子昔裡吉為首的隨軍諸王發動叛亂,執那木罕,奉昔裡吉為汗,據有漠北西部和吉利吉思等地,次年,攻掠和林及其以東地區。忽必烈急遣伯顏統蒙、漢諸軍北征,平定瞭昔裡吉之亂。二十一年,那木罕還朝,改封北安王,仍鎮漠北,並遣軍防守按臺山,屯田和林、稱海(今蒙古科佈多東)以給軍食,防范海都東侵。二十四年,乃顏聯絡漠北的東道諸王同叛,元軍集中到東部鎮壓叛王。二十五年,海都乘虛越過按臺山,占稱海;次年,在杭海嶺(今蒙古杭愛山)擊潰元軍,兵逼和林。和林宣慰使怯伯叛降海都。七月,忽必烈率大軍親征,收復和林,以伯顏為知樞密院事,留鎮和林。伯顏與欽察族將領土土哈等進擊海都軍,將他們逐出按臺山。二十九年,因那木罕死,忽必烈封皇孫甘麻剌為晉王,命他統領成吉思汗四斡耳朵和漠北所有蒙古軍民,駐守於怯綠連河(今克魯倫河)大斡耳朵。次年,又命皇孫鐵穆耳統軍鎮守按臺山,遣土土哈出兵收復瞭吉利吉思諸部地。三十一年,忽必烈死,鐵穆耳還都即位,是為元成宗鐵穆耳,以皇叔寧遠王闊闊出代統守邊軍。大德二年(1298),闊闊出軍為篤哇所破,成宗遣皇侄海山出鎮按臺山。五年,海都、篤哇聯兵東侵漠北,海山、甘麻剌各統所部軍拒戰,海都受傷而死。其後篤哇和海都子察八兒力竭請和。十年,海山率軍越過按臺山,攻入窩闊臺汗國,察八兒敗逃,分地在也兒的石河(今額爾齊斯河)的窩闊臺後王禿滿歸降,其地並入元朝,至此漠北始安寧。

  海都敗亡後,他統治下的人民大批遷入漠北,達百餘萬口,漠北人口激增,需要建立相應的行政機構來治理。另一方面,漠北地區諸王星羅棋佈,也需要擁有更大權力的朝廷重臣控制,以加強中央集權,防止再發生叛亂。大德十一年,海山以手握重兵鎮守漠北的有力地位取得帝位,是為元武宗。他深知控制漠北的重要性,即設立和林等處行中書省,以太師月赤察兒為行省右丞相,太傅哈剌哈孫為行省左丞相,漠北諸王及各萬戶、千戶皆受其節制。同時,置和林路總管府,並分設稱海宣慰司以管轄行省西境。皇慶元年(1312),改名嶺北等處行中書省,和林改名和寧,仍為行省治所。行省轄境,東至哈剌溫山(今大興安嶺),接遼陽行省;西至也兒的石河,接欽察汗國和察合臺汗國;南隔大漠與中書省和甘肅行省轄境接界;北至北海(今西伯利亞北部)之地,凡服屬元朝的各森林部落均歸統轄。

  嶺北行省的行政區和管轄機構 行省境內各行政區和管轄機構,包括以下幾類:①和林路、稱海宣慰司和謙謙州地區諸城郭、戍軍、屯田、倉庫、工局等,皆由朝廷命官管治。②諸王“愛馬”(ayimaq,元譯“部”,指蒙古諸王、貴族的領民和領地)──拖雷系諸王所部分佈在按臺山以東至怯綠連河上遊,其東為成吉思汗弟搠隻哈撒兒(後裔為長者封齊王,分地在今額爾古納河、海拉爾河和呼倫湖一帶)、合赤溫(後裔為長者封濟南王,分地在今內蒙古東烏珠穆沁旗及其以北)、別裡古臺(後裔為長者封廣寧王,分地在今鄂嫩河和克魯倫河中遊一帶)三傢所部之地,按臺山以西至也兒的石河仍屬窩闊臺後王禿滿(封陽翟王)。③貴戚、功臣的“愛馬”──按照成吉思汗的分封,遜都思部千戶鎖兒罕失剌世襲領有薛良格河(今蒙古、蘇聯色楞格河)原蔑裡乞部地;八鄰部萬戶豁兒赤世襲領有也兒的石河中遊以東的森林地帶;斡亦剌部駙馬(封延安王)世襲管領本部四千戶,仍居故土(今色楞格河上遊以北至華克穆河一帶)。④其他直屬朝廷的部落,如大澤(今貝加爾湖)東西的八剌忽(Barqu)、火裡(Qori)、禿麻(Tumad)、不裡牙惕(Buriyad)等部。火裡、禿麻盛產良馬,元朝政府在那裡設置一道牧場,飼養系官馬匹,歸太仆寺管轄。諸王、貴族各置王傅府或斷事官,管理本部百姓的政刑財賦。蒙古民戶按千戶、百戶、十戶(也稱牌甲)的十進制組織,在指定的牧地范圍內遊牧居住,由各級那顏(noyan,官人)管轄,上下級有嚴格的領屬關系。千戶、百戶、十戶是嶺北行省境內基本的地方行政單位,因而不置州縣。至大四年(1311),罷諸王所置斷事官,蒙古人犯盜詐者由本管千戶鞫問,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自立行省後,漠北諸王的勢力漸被削弱。

  經濟與文化 嶺北行省的經濟以遊牧畜牧業為主,農業也有很大發展。和林、稱海、五條河、怯綠連河、益蘭州以至吉利吉思等地區,都開辟瞭屯田。至大元年(1303),和林屯田收粟九萬餘石;同時期,稱海屯田年收獲達二十餘萬石。英宗時(1320~1323),立稱海屯田萬戶府,有戶四千六百多,墾田六千四百多頃。從事屯田的主要是漢軍以及從漢地和西域遷來的農民、工匠。哈剌哈孫任行省丞相時,曾命漢軍教諸部落耕作;作為一種救荒措施,行省還多次發給蒙古貧民農具田種,令其耕種自給,可見已有不少蒙古人過著半牧半農的生活。但因地寒,農業的發展畢竟有限。戍軍、居民所需糧谷主要還是依賴中原漢地供應,一部分由政府撥給,一部分靠商人販運。元代嶺北境內先後興建瞭許多城市,除和林及稱海城、益蘭州城、昔寶赤城等外,搠隻合撒兒、別裡古臺、斡亦剌等部貴族都在自已的轄境內建城居住。此外,被遷來嶺北各地的中原和西域工匠,還建立瞭不少定居村落。由於各族大批能工巧匠的遷入,嶺北行省的手工業發展也達到歷史上的空前規模。工匠有的隸屬於政府的工局,有的隸屬於諸王投下。和林、稱海等城是商業和手工業中心,也是文化生活的中心,建有各種宗教的寺院和儒、醫學校。元朝政府還為諸王所部配備瞭儒學教授,對促進蒙漢兩族的文化交流起瞭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