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仲愷

  中國民主革命活動傢,國民黨左派領導人。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愷,筆名屠富、淵實等。原籍廣東省歸善縣(今惠陽縣)鴨仔埗鄉窯村。1877年4月23日(清光緒三年三月初十)生於美國三藩市一個華僑傢庭。1893年十六歲時,父親病病故,陪同母親回到祖國。他先在傢鄉從儒師研讀經史策論舊學,1896年轉赴香港,進入皇仁書院學習。1897年10月與何香凝在廣州結婚。1902年秋赴日留學,先後入早稻田大學經濟預科、中央大學政治經濟科學習。他在東京結識黎仲實、朱執信、胡漢民等革命青年,相互激勵,萌發瞭反清革命思想,積極參加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運動。1905年廖仲愷在東京加入同盟會,擔任同盟會總部外務部幹事。1909年夏,在日本中央大學畢業,返回祖國後,他想借取得清政府“功名”以便於“入清廷握其政權以成革命之工作”,在北京考中法政科舉人,被派赴東北幫助邊務督辦大臣辦理吉林省延吉地區歸回祖國的交涉事宜。

  武昌起義後,廖仲愷返回廣東,擔任廣東省軍政府樞密處參議、財政司司長等職。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後,他隨孫中山再度亡命日本。1914年中華革命黨在東京成立,任黨的財政部副部長。1916年4月隨孫中山回國。此後,奔走於上海、廣東等地,協助孫中山從事反袁、護法鬥爭,致力於籌措革命經費和組織革命力量的活動,成為孫中山的得力助手。1918年夏,第一次“護法”失敗,廖仲愷隨孫中山離廣州到上海。他和朱執信等在上海創辦《建設》雜志和《星期評論》,積極闡發和傳播孫中山的學說。1921年,孫中山回粵就任中華民國政府非常大總統,廖擔任財政部次長、廣東省財政廳長,用全力整理財務,籌措軍費,支持孫中山出兵北伐。1922年6月,陳炯明叛變,廖仲愷被陳囚於廣州西郊石井兵工廠,經何香凝等營救,於8月19日脫險,當即乘船赴港轉滬,與孫中山重新會合。

  1922年秋至1923年春,在《孫文越飛宣言》簽訂過程中,廖仲愷受孫中山委托,到日本東京與蘇俄代表繼續會談,對列寧領導的蘇維埃俄國有瞭進一步的瞭解,開始明確中國革命的一些基本問題,從而竭誠擁護孫中山改組國民黨,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以實現國民革命的主張。孫中山在1923年春回粵就任陸海軍大元帥時,廖仲愷先後擔任軍政府財政部長和廣東省省長,並積極協助孫中山改組國民黨。他先擔任改組委員,按照孫中山的要求,負責召集國民黨特別會議,商討改組問題;後又擔任國民黨臨時中央委員,積極參與改組的籌備工作。在國民黨改組的整個過程中,他竭力協助孫中山,同右派反動勢力進行瞭不懈的鬥爭。國民黨改組後,廖仲愷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常務委員、政治委員會委員,除繼續任廣東省省長、財政部長外,並先後兼任國民黨工人部長、農民部長,黃埔軍校黨代表,大本營秘書長等職。在共產黨人的幫助下,通過實際鬥爭的鍛煉,他的思想起瞭重大變化,迅速成為堅定的國民黨左派、“無產階級的好朋友”。他對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的革命綱領服膺到底,並作瞭一些具體的闡述。

  1925年孫中山逝世後,廖仲愷堅決地肩負起孫中山未竟事業的責任,忠實執行其遺言,更加積極貫徹三大革命政策。1925年8月20日,在廣州中央黨部大門前,遭到國民黨右派勢力指使的暴徒暗殺。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雙清文集》,上卷為廖仲愷的論著、演說、函電、公牘、詩詞及譯作;下卷為何香凝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