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4世紀活躍於中國西北地方的羌族的一支,故又稱黨項羌。居今四川西北至青海河曲一帶山谷間。以姓氏為部落,一姓之中複分為小部落,大者五千至萬騎,小者千餘騎,無法令、徭役,不相統屬。大姓有細封氏、費聽氏、往利氏、頗超氏、野辭氏、房當氏、米擒氏、拓跋氏,其中拓跋最強。黨項拓跋氏,或謂即鮮卑拓跋氏。隋時黨項各部有降隋者,如585年拓跋甯叢等率眾內附;亦有役屬於吐谷渾者。629~631年(唐貞觀三至五年)其大酋細封步賴、拓跋赤辭等先後率部歸唐,唐於其地析置羈縻州數數十。後因吐蕃逼迫,唐徙拓跋等部於慶州(今甘肅慶陽),置靜邊等州以處之。留於原地者為吐蕃統治,吐蕃稱之為“弭藥”(Mi-ag)。安史之亂後,內遷黨項又徙於靈(今寧夏吳忠東北)、慶、銀(今陜西米脂西北)、夏(今內蒙古白城子)等州。765年後,因鹽(今陜西定邊)、慶等州黨項與吐蕃鄰近,往往聯合入侵內地,唐再徙之於銀州之北、夏州之東。以後,居夏州者稱平夏部,居慶州者稱東山部,在夏州以南山地者稱南山部。東山部、平夏部且有移至石州(今山西離石)者,依水草而居。842年之後,振武軍、雲州、太原等處出現黨項,當與遷至石州者有關。唐末,平夏部首領拓跋思恭助唐鎮壓黃巢起義,被授為定難軍節度使,賜姓李。五代時,拓跋思恭勢力增強。以夏州為中心的黨項勢力控制瞭當時的中西交通線,從中繼貿易中獲利甚豐。1038年(宋寶元元年),思恭後代元昊正式即西夏皇帝位(即西夏景宗李元昊)。元時蒙古人稱黨項及其所建西夏為唐兀或唐兀惕(Tang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