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朝是契丹族在中國北方地區建立的一個王朝。916年遼太祖耶律億(阿保機)在今內蒙古西拉木倫河流域建契丹國,947年建國號遼。983年曾改號大契丹國,1066年以後,複號大遼。習慣上自916年契丹建國至1125年為女真所滅,統稱為遼朝。遼亡後,耶律大石西遷到中亞楚河流域,重建遼國,史稱西遼。1211年,乃蠻部屈出律篡位,1218年為蒙古所滅(見圖)。

遼 北宋時期形勢圖 遼天慶元年、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

建國前的情況

  契丹族在建立國傢以前,經歷瞭漫長的發展過程。契丹族長期流傳著古老的傳說:在不能確指的時代,有男子乘白馬自潢河(西拉木倫河)而來,女子乘青牛車自土河(老哈河)而來,相遇為配偶,生八子。他們的子孫組成為八個部落。這個傳說表明:契丹自母系氏族制過渡到父系氏族制時,主要的活動地區即在潢河、土河流域。互為兄弟的八個部落來自共同的男祖先。

  歷史文獻上關於契丹族的確實記載,開始於北魏登國四年(389)。北魏時,契丹各部落已開始對外擄掠,並以馬匹、皮毛與北魏交換物品。八個部落各自獨立活動,並未形成聯合。八部落的名稱是悉萬丹、阿大何、具伏弗、鬱羽陵、日連、匹黎爾、叱六於、羽真侯。他們經營遊牧生活,以車馬為傢,逐水草遷徙。

  北朝時,契丹一再遭到北魏和北齊的打擊,對外的發展受到阻遏。隋朝時,隋將韋雲起曾發大兵攻打契丹,契丹遭到慘重的失敗,喪失瞭大批的人口和牲畜。對外作戰的需要促使契丹各部走向聯合,每部兵多者三千,少者千餘。有征伐由酋帥聚議,興兵則合符契。唐朝初年,契丹八部開始組成部落聯盟。聯盟長由大賀氏選充,有勝兵四萬。契丹別部孫氏(審密)與大賀氏聯盟通婚姻。此外,還有一些契丹部落受唐朝統轄,不在聯盟之內。唐太宗貞觀時,大賀氏聯盟依附於唐朝。唐朝在契丹住地設松漠都督府,加號大賀氏聯盟長為松漠都督,賜姓李氏。各部落長稱刺史,唐朝以營州都督控制松漠。

  武則天統治時期,契丹大賀氏聯盟長李盡忠(唐所賜姓名)與別部孫萬榮,殺唐營州都督趙文翽,占據營州(遼寧大小凌河流域,治柳城,今朝陽)一帶反唐。武則天派遣二十八名大將出擊契丹。李盡忠在作戰中敗死。孫萬榮代領部眾南下,武後發大軍出戰,大敗,孫萬榮攻掠幽州(今北京 )。唐朝再發大軍出擊,並聯絡契丹鄰族奚兵夾擊契丹,孫萬榮敗死。契丹大賀氏聯盟遭到沉重打擊。這時,突厥又在北方建立強大的國傢。契丹背唐,依附於突厥,約二十年。

  唐玄宗時,突厥逐漸衰落,契丹聯盟長失活再度附唐。唐朝仍加號松漠都督,又號靜析軍大使。大約從突厥統治時期,聯盟中統領兵馬的軍事首長的地位益加顯要,唐朝加號為靜析軍副大使。軍事首長可突於一再操縱聯盟長的選舉,甚至殺死大賀氏聯盟長。最後推翻瞭世選的大賀氏,又背唐依附突厥。開元二十二年(743),唐朝聯合契丹大賀氏聯盟以外的乙室活部的部長鬱捷,斬可突於。唐封鬱捷為松漠都督。二十三年,鬱捷又被部落貴族涅裡殺死。涅裡擊敗突厥,背唐自立,重建起契丹部落聯盟。

  涅裡重建的部落聯盟,自遙輦氏貴族中推選聯盟長。號稱可汗。涅裡任軍事首長,稱夷離堇。新建的聯盟,以乙室活部為基礎,劃分為乙室、迭剌兩部。戰亂中流散的其他部落和氏族,被收集編組成六部,以符合八部的傳統。遙輦氏聯盟其實是乙室、迭剌兩個兄弟部落與其他流散部落氏族的結集。聯盟夷離堇,由迭剌部中選任。天寶四載(745),回紇可汗推翻突厥,建立回紇汗國。此後約一百年間,契丹處於回紇汗國的統治之下,發展是緩慢的。

  開成五年(840),回鶻汗國滅亡,唐朝也已處於衰落的時期,契丹由此得到發展的有利條件。唐懿宗咸通(860~873)以後,遙輦氏鮮質可汗時,契丹不斷向外擴張,從鄰近的奚族和北方的烏古、室韋等族以及漢人地區,擄掠居民,以充奴隸。痕德堇可汗時,迭剌部貴族耶律阿保機當選為聯盟的夷離堇。天復二年(902),他攻掠唐朝的河東代北九郡,俘掠生口九萬五千餘。天祐二年(905),耶律億又進攻唐盧龍節度使劉仁恭的領地,俘回各州漢人居民。次年,耶律億取代遙輦氏,充任聯盟長可汗。此後十年間,他又鎮壓瞭契丹貴族的反抗,在916年,建元神冊,建立瞭契丹國傢。

遼的建國和它的發展

  遼太祖所建立的國傢是契丹奴隸主階級用以統治奴隸的機器。9世紀後期,契丹人犯罪罰作奴隸的現象,已在發展,並且規定瞭“籍沒之法”(免除民籍,罰作奴隸)。連年對外作戰的勝利,又俘掠瞭至少有十幾萬人之多的外族奴隸。貴族和奴隸兩個對立階級的形成以及大量外族分子的湧入,都使得古老的氏族部落組織無法再進行管理。遼太祖在漢人官員的幫助下,參照漢族國傢的模式,建立起初具規模的國傢機器。他自稱天皇帝,並廢除選舉制,確立皇權世襲制,立長子耶律倍為太子,皇帝有自己的侍衛軍。契丹國傢按地區統治各族居民,並制定瞭法律。神冊三年(918),遼太祖在潢河以北建造瞭皇都(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漢人康默記、賈去疑等監工營建。新建的皇都(後更名上京臨潢府)成為契丹國傢的統治中心。五年,遼太祖從侄耶律魯不古和耶律突呂不仿漢字偏旁,制成契丹大字。以後遼太祖弟耶律迭剌又參考回鶻的造字法制成契丹小字(見契丹字)。

  遼太祖建立國傢後,繼續向南深入漢地擄掠,在西北和東北展開大規模的征伐。向西征討原屬突厥和回鶻統治下的各遊牧部落,北至鄂爾渾河畔,西至甘州。天贊四年(925),甘州回鶻可汗向契丹國遣使貢獻。這年冬天,遼太祖又向東攻打渤海國。次年,占領扶餘,進圍渤海國都忽汗城(今黑龍江寧安南東京城)。渤海國王大出降。遼太祖滅渤海後,在這裡建東丹國,封長子耶律倍為東丹王,統治渤海地區。天顯元年(926)七月,遼太祖自忽汗城還軍,在扶餘(今吉林農安境)病死。

契丹文金牌,牌上銘文譯為“敕宜速”,是代表皇權承辦軍國大事的信物 河北承德出土

  遼太祖建國前後,俘虜瞭大批漢人,並占領瞭封建制的漢地。渤海國在唐代也完全接受瞭漢文明並實行封建制的統治。契丹貴族中由此出現兩種不同的政治主張。皇子耶律倍向往漢族的封建文明,遼太祖的次子耶律德光則主張實行契丹的奴隸制統治。遼太祖死後,耶律德光得到遼太祖的皇後述律皇後的支持,被立為皇帝(遼太宗)。耶律倍遭到排斥,逃奔後唐。

  遼太宗耶律德光繼位後,領兵南下擄掠。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遼太宗與石敬瑭約為父子,冊封他為大晉皇帝。國號晉,史稱後晉。晉國成為遼的屬邦。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地奉獻給契丹。會同五年(942),石敬瑭死,子重貴(晉出帝)繼位,不向契丹稱臣,遼太宗發大兵攻晉,從河北直抵晉都開封。晉出帝投降。大同元年(947)正月,遼太宗領兵入開封城。遼太宗滅晉後,正式建立國號為大遼國。

  遼太宗並沒有在漢地建立統治,而是按照奴隸制的傳統,把晉國的宮女、宦官、百工等作為奴隸擄走,連同晉宮的財寶,運回上京臨潢府。遼兵滅晉過程中,四處擄掠人口和財物,稱為“打草谷”。各地人民紛起反抗,遼兵遭到沉重打擊。遼太宗慨嘆說:“不知中原的人,難治如此!”在返回上京的路上,病死在欒城(今屬河北)。晉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稱帝,建立後漢,進駐開封。

  遼太宗死後,遼貴族耶律安摶等在回軍途中,擁立耶律倍之子耶律阮(世宗)即皇帝位,遼述律皇太後在上京另立遼太祖第三子耶律李胡為帝。遼世宗領兵返上京,述律後與耶律李胡被迫降服。應歷元年(951),遼世宗領兵南下攻打後周(漢樞密使郭威篡漢建立周國)。行軍路上,遼貴族耶律察割謀殺瞭世宗。隨軍南行的遼太宗子耶律璟殺耶律察割,繼帝位(穆宗)。

  遼穆宗統治時期,脅迫民戶作奴隸,擴大奴隸占有,並加強瞭對奴隸的鎮壓。貴族中也多次出現謀反事件,都被鎮壓。保寧元年(969)二月穆宗出獵時,近侍奴隸小哥等六人,殺穆宗。小哥等逃入民間,在五年之後被捕獲處死。

  遼穆宗死後,遼朝的契丹和漢族官員,擁立世宗子耶律賢(景宗)繼位。遼景宗在位時,擁立他的南院樞密使、統領漢軍的高勛,使人謀殺統領契丹兵馬的北院樞密使蕭思溫。高勛因此被處死。此後,南院樞密使由南京幽都府(今北京)留守、薊州玉田人韓匡嗣代領。乾亨元年(979),宋太宗趙炅領兵北上,消滅瞭遼朝支持的北漢(後周代漢後,劉知遠弟劉崇在太原建北漢國),進而攻打遼南京。韓匡嗣子韓德讓代父守南京,與耶律休哥、耶律斜軫等擊敗宋兵,以功升任南院樞密使,權勢日盛。

  乾亨四年九月,遼景宗病死,子遼聖宗耶律隆緒繼位,年僅十二歲。承天皇太後執政,寵信韓德讓(後賜姓名耶律隆運)。統和四年(986)六月,宋太宗派兵北伐。承天皇太後與遼聖宗至南京督戰,宋兵大敗。十七年,聖宗領兵南下,次年正月至瀛州(今河北河間),大敗宋軍。二十二年,再度南下,與宋軍在澶州(今河南濮陽)訂立澶淵之盟。兩國各守舊界,此後不再有大的戰事。

  遼朝西境的韃靼,這時有瞭較快的發展,已開始形成部落聯盟。遼聖宗在古可敦城設鎮州(今蒙古鄂爾渾河上遊哈達桑東北古回鶻城),鎮壓北方諸部。統和二十九年,對韃靼采取分部統治的辦法,遼向各部落分別派遣節度使統治。韃靼諸部殺遼節度使,起兵反抗。遼發大兵鎮壓,韃靼兵敗降遼,每年向遼進貢馬駝和皮張。

  韃靼以西的甘州回鶻不再向遼朝貢。統和二十六年,遼兵進討甘州回鶻,直抵肅州(今甘肅酒泉)。世居高昌的西州回鶻阿廝蘭汗也在遼聖宗時派遣使臣來遼貢獻。

  遼聖宗發動瞭東侵高麗的戰爭。統和十年十二月,遼兵東侵,次年,高麗請和。遼冊封高麗國王。二十八年,高麗國王穆宗被貴族康兆謀殺,遼聖宗親率大兵東侵,直抵高麗都城開京。此後,遼與高麗連年作戰。開泰九年(1020),高麗國王顯宗請和,向遼納貢。

  遼聖宗在向周鄰諸國擴展勢力的同時,在遼國內實行瞭削弱奴隸制的措施,確立瞭封建制的統治。一些俘掠奴隸取得平民的地位。聖宗時,還修訂法律,主人不得任意殺死奴隸。契丹人與漢人犯法同等治罪。聖宗又在上京以南的奚族舊地建新都中京大定府(今遼寧寧城西大名城)。中京城由燕薊地區的良工巧匠建造,依仿漢人城市規模。這一時期,以玉田(今屬河北)韓氏為代表的漢人地主勢力有瞭很大的增長。漢族的封建文明也逐漸為契丹貴族所接受。遼聖宗喜讀《貞觀政要》,學習漢族的統治方法,又能吟詩作曲。漢文明在遼朝得到進一步的傳播。遼朝在聖宗統治下,形成全盛時期。

  承天皇太後死於統和二十七年。此後,遼聖宗親自執政,至景福元年(1031)六月病死,子耶律宗真(興宗)即位。清寧元年(1055)興宗死,子耶律洪基(道宗)繼位。遼道宗統治時期長達四十五年,遼朝進入衰亂時期。

  遼興宗、道宗朝,契丹貴族之間不斷相互傾軋。興宗為聖宗元妃蕭耨斤所生,由聖宗齊天後收養。興宗十六歲即位,元妃謀奪政權,自立為皇太後,迫使齊天後自殺,又密謀廢興宗,另立少子耶律重元。耶律重元密告興宗。興宗將皇太後廢黜。

  遼道宗即位,尊耶律重元為皇太叔,加號天下兵馬大元帥。清寧九年七月,耶律重元與子耶律涅魯古等謀反,道宗平宿衛軍亂,耶律重元兵敗自殺。南院樞密使耶律乙辛平亂有功,權勢顯赫,與漢人官員北府宰相張孝傑勾結,專擅朝政。太康元年(1075),太子耶律濬十八歲,參預朝政,兼領北、南院樞密使事。耶律乙辛與張孝傑誣陷太子生母宣懿皇後與伶人私通。宣懿後受誣自盡。三年,又誣告太子陰謀廢帝。太子被囚禁在上京,耶律乙辛派人將太子暗殺。耶律乙辛借此興起大獄,貴族官員多人因此被處死或流放。七年,道宗發覺耶律乙辛、張孝傑等人的奸謀,將他們免官。遼朝貴族和官員長期陷入相互攻訐傾軋之中。統治集團日益削弱。

  遼聖宗末年以來,處在封建壓迫下的各族人民不斷舉行武裝起義。遼聖宗時,把漢地的封建租稅制推行於渤海地區,引起瞭渤海人民的反抗。太平九年(1029)八月,渤海居民以東京舍利軍詳穩大延琳為首舉行起義,殺遼戶部使,囚禁遼留守。自建國號興遼,年號天慶。興遼軍西攻沈州,不下,退守東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次年,大延琳被擒,起義失敗。天慶五年(1115)二月,饒州(今內蒙古巴林右旗)的渤海居民在古欲領導下起義,有步騎三萬餘人。六月間,起義失敗,古欲被擒。這一時期,燕雲地區的漢族農民也不斷起義。天慶三年,有以“李弘”為號的農民起義。史稱“李弘以左道聚眾為亂,支解,分示五京”,“李弘”可能是利用道教符讖的稱號。七年,易州淶水縣民董龐兒起義,被遼軍戰敗,投附宋朝。八年,遼東諸路爆發瞭安生兒、張高兒等領導的起義,發展到二十萬人。這些起義雖然先後被遼兵鎮壓下去,但給予遼朝統治以沉重的打擊。

  遼道宗時期,北方諸族相繼興起,成為遼朝的威脅,西北有韃靼、東北有女真。韃靼這時已建立起部落間的聯盟,聯盟長(諸部長)磨古斯在大安八年(1092)起兵反遼。遼連年出兵征討。兩軍反復激戰。壽昌六年(1100),磨古斯被擒處死。遼兵精銳也由此損耗殆盡。東北黑龍江和松花江流域的女真人這時也建立起部落聯盟。聯盟長稱都勃極烈。天慶三年,女真完顏部阿骨打任都勃極烈,開始侵掠遼境。

  乾統元年(1101),遼道宗病死。皇孫耶律延禧繼帝位,號天祚帝。天慶四年,完顏旻(阿骨打)統領女真諸部兵攻占遼寧江州(今吉林扶餘東南小城子),又在出河店(今黑龍江肇源西南)大敗遼兵,遼兵七千全部潰滅(見出河店之戰)。次年,完顏旻建立金朝。

  天慶五年秋,遼天祚帝耶律延禧統率契丹和漢兵號稱十餘萬出征。十二月,與金軍遇,遼兵大敗。天祚帝退保長春州(今吉林扶餘他虎城)。六年,渤海人高永昌據東京遼陽府反遼,向金兵求援助,金兵乘勢攻占沈州(今遼寧沈陽),占奪東京遼陽府等地,擒高永昌。天祚帝命南京留守耶律淳召募遼東饑民兩萬,攻沈州,不能下。七年,耶律淳兵大敗退回。十年,金軍攻占上京臨潢府。保大二年(1122),攻占中京大定府。天祚帝領兵五千逃到西京道一帶,金兵隨即攻下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天祚帝逃入夾山(今內蒙古薩拉齊西北大青山中)。

  漢人宰相李處溫與皇族耶律大石等,在南京擁立耶律淳稱帝,號為“北遼”。三個月後,耶律淳病死。宋軍兩次大舉攻遼,均遭失敗。金兵攻陷遼南京。耶律大石在居庸關被金兵捕獲,1123年九月領兵逃出,去夾山見天祚帝。天祚帝責他擅立耶律淳為帝。耶律大石不自安,又見遼將亡,於是率騎兵兩百人北走,自立為王。保大四年,天祚帝自夾山出兵,敗潰。次年二月被金兵俘虜,遼亡。

西遼

  金兵滅遼後,隨即南下侵掠。遼朝西北地區的各遊牧部落,並無戰事。耶律大石領兵至鎮州(今蒙古鄂爾渾河上遊,哈達桑東北古回鶻城),召集西北地區十八個部落,征兵萬人,設置官員,重新組成統治機構。延慶七年(1130),耶律大石率部經回鶻西行,至葉密立(今新疆塔城一帶),征服突厥各部落。耶律大石建號稱帝,號天祐皇帝,又號古兒汗,耶律大石仍用遼國號,史稱西遼,又稱哈喇契丹(黑契丹)。康國元年(1134),耶律大石在楚河南岸八剌沙袞建都,號為虎思斡魯朵。

  耶律大石建都後,出兵東征喀什噶爾,進至和闐。向西征服撒馬爾罕和花剌子模。康國十年,病死,依漢制立廟號德宗。西遼德宗耶律大石死後,由皇後塔不煙執政七年,以後傳子耶律夷列(仁宗)。崇福元年,西遼仁宗死,妹普速完攝政,號承天皇太後。普速完與夫弟蕭樸古隻私通,謀殺夫蕭朵魯不。蕭朵魯不父蕭斡裡剌為西遼元帥,領兵殺普速完及蕭樸古隻。天禧元年(1178),西遼仁宗子耶律直魯古繼帝位。天禧二十七年,蒙古成吉思汗滅乃蠻部,乃蠻部長太陽汗敗死,子屈出律西逃。年初,屈出律逃奔西遼。耶律直魯古將女兒嫁給屈出律。屈出律又離西遼東去收集乃蠻殘部,與花剌子模相約,夾攻西遼。三十四年,耶律直魯古被迫退位。屈出律篡奪瞭西遼王位,奉耶律直魯古為太上皇,兩年後死。1218年,蒙古軍滅其國,屈出律被捕處死。

政治制度

  遼太宗時期,統治地區西至流沙,東至黑龍江流域及原屬渤海的地區,北至臚朐河(今克魯倫河)南部包括燕雲十六州地。建都在潢河流域的上京。以上京為中心的契丹舊地和西北各遊牧部落居地,實行奴隸制的統治。東部地區滅渤海後仍實行原有的封建制。南部燕雲十六州地,則繼續實行漢人傳統的封建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由此形成為西部、東部以及南部三個不同的區域。在這三個區域內居住著不同的民族,實行不同的制度,統一於遼朝的統治之下,因而其統治制度具有許多特點。遼朝制度在太祖、太宗和世宗時逐步建立。遼聖宗時都中京,各項制度也有所改革。

  斡魯朵制 斡魯朵原義為帳幕。遼朝皇帝各有自己的斡魯朵,並有直屬的軍隊、民戶、奴隸和州縣,構成獨立的經濟軍事單位。斡魯朵領有的奴隸和財產,為皇帝個人私有,死後由傢族後代所繼承。帝後斡魯朵有著帳局,以契丹族和奚族奴隸為著帳戶,為皇族宮帳服役。斡魯朵還領有“瓦裡”,奴役契丹奴隸,從事狩獵和手工業生產。一批自西北遊牧部落俘降的奴隸也隸屬於斡魯朵宮帳。遼聖宗時,大批解放奴隸成為部民和獨立的部族。遼朝皇帝設契丹、漢人諸行宮都部署司,分掌各斡魯朵所屬契丹人和其他遊牧民族、漢人和渤海人等事務。

  頭下制 帝後以下的貴族俘擄的漢人、渤海人奴隸,在契丹本土建立州縣寨堡,從事農業生產,稱為“頭下”或“投下”(見頭下軍州)。皇室(諸王、公主)和後族(國舅)所領有的頭下,許創立州城。其他貴族不得建立城郭,但也領有自己的頭下。頭下軍州的屬戶,多數是稱為部曲的依附農民和依附牧民,少數是奴隸。

  捺缽 遼朝在建立城市後,皇族仍保持漁獵騎射的傳統。皇帝在四季出外遊獵,其行在稱為捺缽。遼聖宗以後,四時捺缽各有固定地點,形成制度。春捺缽在長春州(今吉林扶餘他虎城)捕鵝,又在混同江(今第二松花江)鉤魚。夏捺缽在永安山或炭山放鷹。秋捺缽在慶州(今遼寧林西縣北)射鹿。冬捺缽在永州(今遼寧西拉木倫河與老哈河匯合處)獵虎。皇帝出獵時,朝中官員隨行。夏季和冬季,皇帝即在捺缽與北、南大臣會議國事,捺缽成為政治活動的中心。

  樞密院 遼太祖時,自領兵馬作戰,次子耶律德光(遼太宗)綜理軍務,加號天下兵馬大元帥。遼太宗滅後晉,沿晉制設樞密使管領漢人兵馬。遼世宗奪得皇位,囚禁天下兵馬大元帥耶律李胡,因采漢人制度,設契丹樞密使,以統領契丹兵馬。契丹樞密院又稱北樞密院,漢人樞密院稱南樞密院。北、南樞密使參預國政,聽決獄訟。遼聖宗時,韓德讓兼領北、南兩樞密使,綜理軍政,成為皇帝以下最高的執政者。此後,漢人官員可任北院樞密使,契丹官員也可任南院樞密使。北南樞密院於樞密使以下,設有知樞密使事、樞密副使、知樞密副使事等官職。

  中央官制 契丹以東向為尚,皇帝宮帳座西向東,官員分列宮帳兩側,因此官職都分稱北、南。遼朝中樞官制分為北面官與南面官兩大系統。北面官管理契丹政事,南面官管理漢人事務,即所謂“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北面官制仍保存著契丹氏族部落制的某些痕跡。職名多源於突厥、回紇,建國後又采用漢人官制的某些職名。部落聯盟時期的最高官職稱“於越”。建國後仍保留這一稱謂,但不實際任事,成為皇帝以下最為顯貴的尊稱。遼世宗以後,北院樞密使是最高的軍事行政官員。契丹遙輦氏八部原以迭剌、乙室兩兄弟部落最強大。建國後,將八部居民分別編組為以迭剌、乙室兩部為核心的兩大集團,分設北府宰相和南府宰相管理政務。兩府宰相分別由後族和皇族充任。皇族從出的迭剌部,遼太祖時分設為五院、六院兩部,首領稱“大王”。北、南院大王成為僅次於北、南府宰相的重要官員。乙室部也稱大王,與北、南院大王並立。皇族事務專設大惕隱司管領,官員稱“惕隱”。後族事務設大國舅司管理,官員稱“常袞”(敞穩)。皇帝有自己的侍衛親軍,又有宿衛和宿直官,例由貴族大臣輪番擔任。北面朝官中有大林牙院掌理契丹文翰詔令。官員有都林牙、林牙承旨、林牙(契丹語:文士)。

  南面官制,《遼史》記載極為疏略。遼太祖時曾任韓知古“總漢兒司事”,總管漢人事務,依唐制加號中書令。遼世宗時,建“政事省”,主管漢人事務。遼興宗時,又改政事省為中書省。南樞密院是綜理漢人軍政的最高官衙。中書省隻是管理漢人官民的一般行政事務,設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參知政事等,為正、副宰相。遼代一些加號尚書、中書、門下的官稱,多隻是附加的尊稱或封贈的虛銜。南面官中設有翰林院掌管漢文文書。官員有總知翰林院事、翰林學士、翰林學士承旨等名目。契丹人任職者稱為南面林牙。

  地方官制 契丹族征服奚族後建國,在契丹族、奚族及北方遊牧族居地建立起統治制度。滅渤海後,基本保持渤海原有的官制。得燕雲十六州漢人地區,則沿用後唐的舊制。因此,遼國境內的地方官制形成三個系統。契丹族和北方諸族地區實行部族制。大小部族一般各有居地,但地域統治取代瞭血緣組織,居民或不限本部族血統。奚族被征服後,仍保持五部或六部組織。奚族首領稱奚王。遼朝設契丹北、南院大王府、乙室王府與奚王府並列,四大王府各領一大部族,即五院部、六院部、乙室部和奚六部。遼太宗時,仿漢制於奚王以下設宰相二員、常袞二員。遼太祖時又將俘降的邊地各族分編為八部,分屬北、南兩府。遼聖宗時擴建為二十八部,一度撤銷奚王府,奚六部改屬北府統領。合共三十四部。三十四個小部族按民族成分包括契丹、奚、室韋、烏古、敵烈等各族。各小部族首領原稱夷離堇,後改令穩,遼聖宗時一律設節度使統轄。頭下州縣由帝、後斡魯朵和諸王公主貴族派遣官員管理,節度使仍由朝廷任命。遼太宗時號皇都為上京,設臨潢府。遼聖宗時在奚族居地建中京大定府。上京、中京的長官稱留守。在渤海地區,遼太祖滅渤海後,於其地建東丹國,封皇子耶律倍東丹王,成為特殊的政區。東丹國沿渤海舊制下設左、右大相、次相及平章事等官,由契丹人與渤海人擔任。遼太宗時廢東丹國,稱中臺省。遷渤海人於東平郡(今遼寧遼陽),升東平郡為南京,又改稱東京遼陽府。世宗時,恢復東丹國,仍設中臺省,官制仍設左右大相、次相等職。遼聖宗時廢中臺省。東京設留守司及統軍司統轄所屬州縣。州設節度使,縣設縣令。燕雲十六州地區,以幽州(今北京)為中心,稱南京幽都府,又改名析津府。地方官制基本上沿襲後唐制度設州、縣。州有刺史州、節度州之分。縣設縣令。遼興宗在大同軍設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下轄州縣,官制略同於南京。東京、南京和西京的最高長官均稱留守,由契丹重臣任職。漢人、渤海人等聚居區地方統治體制相近,為州縣制,屬遼南面官系統;而契丹人、奚人等地方統治體制為部族制,屬遼北面官系統。

  法律 遼太祖建國後,即詔定法律,以統治契丹及北方諸族人。漢人仍依原有的漢法。即源於唐代的法律。滅渤海後,也用漢法。契丹法與漢法分別應用於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的民族。遼太祖時耶律突呂不曾撰決獄法,當是斷案治罪的條例。遼聖宗時,修訂法律十數項。主要是奴隸犯罪須送官府處理,主人不得擅殺。契丹人與漢人鬥毆,同等治罪。遼興宗時,重新制定法律,在重熙五年(1036)正式頒佈,新定條制,共五百四十七條,是一部完整的法典,史稱《重熙條制》。遼道宗咸雍六年(1070),又重加改定,增補為七百八十九條,稱《咸雍條制》,以後又增補兩次,共增一百零三條。大安五年(1089),道宗下詔,因新定法令太繁,仍用舊法,即《重熙條制》。遼國的幾部法典都已失傳。

  遼朝北面官中設有夷離畢院專掌刑獄。有左、右夷離畢,知左、右夷離畢事等官職。遼聖宗時,北、南樞密院綜理軍政,並理訟事。貴族官員犯法,由所在官司案問,申報北、南院復審、奏報。其後又在南面官中仿漢人制度設大理寺審理重大罪案。官員有大理寺少卿、大理正等。遼興宗時,五京(上京、中京、東京、南京、西京)專設警巡院,各地契丹人犯法,由警巡使審理。漢人犯法,由所在州縣官審理。

  遼朝契丹人犯法,原有投崖、生瘞(活埋)、射鬼箭(亂箭射死)、木劍(杖背)、大棒、鐵骨朵、沙袋(拷打)及鞭、烙(刑訊)等刑。聖宗以後,采用漢人刑名,有死、流、杖、徒四等。死刑有絞、斬、凌遲。

  科舉 遼朝原無科舉考試制度,遼聖宗時始置科舉取士。設進士科,分甲、乙兩科。考試分為鄉試(鄉貢)、禮部試和廷試(殿試)。遼朝科舉隻限漢人文士考試,契丹人不得應試。

經濟概況

  遼朝國內各民族從事不同的生產職業,契丹人、奚人、漢人、渤海人等各族在此期間交流瞭生產經驗,在一些部門取得瞭成就。

  漁獵 契丹族居住在潢河、土河之間,以漁獵為基本的生產方法。捕魚有鉤魚法。冬春之間,河湖冰凍,鑿冰眼用繩鉤捕捉。狩獵以騎射為主,因季節而不同。春季捕鵝、鴨、雁。四五月打麋鹿,八九月打虎豹。又有“呼鹿”法,獵人吹角模仿鹿鳴,引誘鹿來以捕射。契丹人飼養獵鷹作助手,捕捉各種飛禽。東北地區號為海東青的鷹,最為有名。契丹人還馴養豹,在出獵時隨行捕獸。遼朝建國後,居住在潢河流域的契丹人,繼續從事漁獵。遼朝皇帝和隨行官員,四季也在捺缽進行漁獵活動。

  畜牧 契丹人以畜牧為業,隨水草遊牧。遼朝統治下的北方各民族也經營畜牧。畜牧業在遼朝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畜牧有馬、駝、牛、羊等牲畜,而以馬、羊為主。馬是射獵放牧所必需,也是交通和作戰的必要工具。羊提供皮毛和肉食,是牧區衣食的來源。遼朝國傢經營的畜牧,設有專門的機構管理。遼聖宗時,改變部落奴役制度,北方各族向遼朝進貢牲畜,由駐在官員就地統領畜牧。私人占有畜牲,也有很大的數量。占有牲畜的多少,是契丹族人區分貧富的標志。(見彩圖)

契丹人引馬圖 內蒙古昭烏達盟白塔子遼墓壁畫

鐵鏟 內蒙古赤峰遼墓出土

遼乾統七年(1107)款銅鏡

鳳凰形金耳飾 遼寧建平縣張傢營子遼墓出土

  農業 遼朝農業主要在南京道、西京道漢人地區和東京道的渤海人住地。遼太宗以後,部分契丹人和奚人也從事農業耕作。遼太宗曾將一些契丹氏族遷到海勒水(今海拉爾河)一帶開墾農田。遼聖宗以後,頭下州縣從事農耕的部分漢人農民淪為契丹和奚人的佃戶。遼道宗時,屯田積谷,農業有較大的發展。遼朝的農作物,漢人、渤海人地區以麥、粟、稻為主,契丹和奚人地區,多種穄米。

金塔

  手工業 契丹奴隸制時期,手工業即是重要的生產部門。漢人和渤海人地區的手工業也很發達。遼朝各民族相互交流生產技術,手工業的許多部門出現具有特色的成就。鐵器是漁獵和作戰所必需。室韋、渤海的冶鐵技術傳入契丹,經過各族人民的共同創造,生產出著名的鑌鐵。金銀礦的開采和金銀器的制造,也是遼朝的主要成就。用金銀制作的各種馬具、飲食用具、服飾和佛教器物,都達到相當高的工藝水平。遼朝的馬鞍,被宋人稱為“天下第一”。漢族的制瓷技術傳入契丹,遼朝瓷器生產頗為發達,質地、色彩和形制都具有特色,雞冠壺、長頸瓶、袋形壺等是遼瓷中最有代表性的產品。漢人和渤海人的絲織業在遼朝得到傳播,上京和中京都有專門的機構,從事多種絲織品的生產。印刷和造紙也得到發展。遼興宗時雕印大藏經,約近一千冊,高麗僧人稱贊它“紙薄字密”,“帙簡部輕”,說明遼朝的造紙術和印刷術都已達到相當的水平。遼朝雖禁止火藥制造技術出口,但至晚在遼道宗時,遼朝已掌握此項技術,在南京“日閱火炮”,說明遼已能制造火藥武器;此外,遼還在榷場私買硫黃、焰硝等火藥原料。(見彩圖)

綠釉鳳首瓶 遼寧北票水泉出土

白瓷雞冠壺 仿皮囊式的雞冠壺便於馬上攜帶,是典型的遼代瓷器

白地綠彩雞冠壺 提梁式加圈足,適於室內使用,反映契丹生活習俗的演變

三彩印花牡丹雙蝶紋長盤 遼寧新民巴圖營子出土

金面具 內蒙古奈曼旗遼陳國公主墓出土

鎏金銀冠 內蒙古奈曼旗遼陳國公主墓出土

鱗紋銀壺 內蒙古赤峰遼駙馬墓出土

鎏金銀雞冠壺 內蒙古赤峰出土

熾盛光九曜圖 山西應縣木塔發現

鎏金龍鳳紋銀鞍橋 內蒙古赤峰遼駙馬墓出土

金花銀靴 內蒙古奈曼旗遼陳國公主墓出土

三彩釉牡丹花方碟 內蒙古寧城遼墓出土

“大康通寶”銅錢

  商業 遼朝的五京是各地區的政治中心,也是商業貿易的中心。遼太祖建上京城,南城稱漢城,漢人在此聚居,有商肆貿易。南門之東有回鶻營,是回鶻商販的住地。中京城街道闊百餘步,街東西有廊舍約三百間,居民在廊下貿易。城中坊間,有牧民停置車、駝的場所。東京外城是漢城,有南北兩市交易,南京原是漢人的城市,依舊制在城北設商市。陸海百貨都在北市買賣。西京是軍事重鎮,商業貿易不如南京繁盛。四時捺缽的皇帝和官員駐在地有臨時的市場,商民驅車隨從貨賣。契丹居地在遼代陸續出現瞭一些州城,也有商業經營。上京以西的祖州城內即有市肆。遼朝統治下的東北和西北諸部落,通過貢賜或以物相易,進行物產交換。

  遼朝與周鄰諸國的貿易,也不斷發展。五代時,遼與梁、唐、晉等都有貿易往來,與南方的吳越、南唐也通過航海,使臣往來,交換商品。宋朝和遼朝先後在邊地州軍設置榷場,在官員控制下進行商品交換,征收商稅。私人之間的走私貿易也使大量商品輸入遼朝。遼朝賣給宋朝的商品主要是羊、馬、珍珠和鑌鐵刀。自宋朝輸入的商品有茶葉、藥材、絲麻織品、漆器、瓷器、銅錢、香料以及印本書籍。遼朝與西夏、吐蕃、高昌和中亞等國經由使臣往來和貢獻賞賜,交換畜產和手工業品。私人商販也有違禁的貿易。遼與高麗的貿易發達。遼聖宗之後,兩國關系穩定,商品貢賜每年不斷,並在邊地設有榷場。日本的僧人和商客也來到遼朝交易貨物。遼朝初期的商業交易仍用佈或銀作為交換手段,遼景宗、聖宗以後,遼朝自鑄的銅錢與宋錢兼行,廣泛流通。

  交通 契丹在唐代受營州都督統轄,與河北的交通極為不便。遼朝建國後,並未大力修建交通設施。契丹居地至南京、西京主要是騎馬或駕牛車。有榆關路、松亭路、古北口路和石門關路四條通道。榆關至居庸關可以行車,松亭及古北口兩路,多是崎嶇山道,隻能騎馬,西北各族往來和軍需供應,則用馬、駝。古北口路有驛館,由民戶供給,稱“供億戶”。各地驛傳,多隨時征調營運,並無固定的制度。海路交通主要通過渤海地區。南京東面的薊州地方,有蕭後運糧河。

宗教與文化

  契丹在建國前隻有對自然界的原始崇拜和原始文化。遼朝建立後,佛教逐漸在契丹貴族中傳播。漢人、渤海人居住地區,仍繼承唐代的文化傳統。遼聖宗以後,漢族的封建文明為契丹貴族所接受,在遼朝得到發展。

  契丹族在原始時代,以白馬與青牛作為互通婚姻的兩個部落的象征。天地、白青、馬牛、男女等概念形成對立統一的兩極。遼朝建國後,皇帝稱天皇帝,皇後稱地皇後。相信天地都有神祇。出兵作戰前用白馬、青牛祭祀天地。用白羊骨炙卜。巫和太巫執行占卜和各種原始的宗教儀式。遼朝皇帝舉行祭山儀、歲除儀、瑟瑟儀(射柳祈雨)仍由巫師贊祝行禮。契丹崇拜太陽,故以東向為尚。

華嚴寺脅侍菩薩塑像 山西大同華嚴寺薄伽教藏殿內有泥塑31軀,均為遼塑精品

白釉童子誦經壺 北京順義出土

  遼太祖、太宗時,佛教從渤海和燕雲兩個地區傳入遼國的中心。阿保機建國前,俘獲漢人,據說已在潢河上遊的龍化州建開教寺。天顯元年(926)滅渤海國後,渤海僧人崇文等五十人到上京,建天雄寺傳教。遼太宗得燕雲後,河北漢人僧尼也陸續來到上京。遼聖宗以後,佛教更為發展。各地區建造佛寺甚多,並通過貴族信徒的施舍,占有大量的土地和民戶。頭下戶被施給寺院後,將原來交納給領主的賦稅轉交給寺院。同時仍向國傢交租,稱為寺院二稅戶(見二稅戶)。遼代佛教以華嚴宗為最盛。佛教聖地五臺山在遼朝境內,由西京管轄,是華嚴宗的教學中心。上京開龍寺僧也專攻華嚴。遼道宗並曾親撰《華嚴經隨品贊》十卷。密宗也在遼朝傳播。五臺山和南京都有究習密宗的高僧,並翻譯密典多部。密宗的經咒也在契丹社會中流行。

蕭瀜《花鳥圖》

  遼聖宗以後,對佛教典籍的刊校,作出兩大業績。一是石經的刊刻,一是雕印大藏。隋代僧人靜琬在涿州(今河北涿縣)大房山,開鑿石室,用石板刊刻佛經收藏。唐代建雲居寺,繼續刊刻石經。後經戰亂中斷,雲居寺被毀。遼聖宗時重修雲居寺,發現石室。遼聖宗命僧人可玄繼續刊刻經板。經遼興宗、道宗兩朝,刻完《大般若經》、《大寶積經》等經石六百塊。合原存《涅槃經》、《華嚴經》石共有二千七百三十塊,合稱四大部經。石經的刊刻也是對佛經的一次校勘整理。興宗時開始校印佛經的總集《大藏經》。佛經以木板雕印,全用漢文,並經僧人詳為校勘。完成五百九十七帙。遼道宗時繼續收羅刊印。在此以前,971年宋太宗曾在成都雕印大藏經,號稱“宋藏”。遼代印本通稱“丹藏”。(見彩圖)

契丹文大字碑殘石 內蒙古昭烏達盟巴林左旗遼太祖陵區出土

馭者引馬圖(局部)遼代陳國公主墓壁畫

  遼朝僧人的著述,主要有《續一切經音義》和《龍龕手鏡》兩書流傳,都完成於遼聖宗時代。南京崇仁寺僧人希麟(漢人)依仿唐慧琳《一切經音義》體例,對唐開元以後的佛經,續作音註,成《續一切經音義》十卷。此書廣泛參閱瞭有關訓詁和音韻文字的古代著述,詳征博引,是一部有價值的著作。僧人行均(漢人,俗姓於)在五臺山金河寺著《龍龕手鏡》,是一部通俗的漢字字書,依平、上、去、入四聲分編四卷,共收二萬六千四百多字,註釋十六萬三千多字。行均收錄當時實際讀音和通用字體,並多收民間通行的俗字,是一部有獨創性的字書。此書曾傳入宋朝,在浙西雕板,因避諱改名《龍龕手鑒》。

  遼朝的佛教建築,有自己獨特的風格。現存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建於遼聖宗統和二年(984),是三層重疊的木構建築,繼承瞭唐代建築的框架法。遼代的佛塔遍佈於五京地區。現存北京天寧寺磚塔、寧城(遼中京)磚塔和山西應縣的木塔,都是實體,八角層簷,為前代所未有。這種新形制為金代所繼承,形成獨特風格的遼金塔。內蒙古赤峰市林西(上京路)的白磚塔,八角七層,但內部中空可以直登,近似唐塔。(見彩圖)

佛宮寺釋迦塔(習稱應縣木塔),建於遼清寧二年(1056),世界上現存最高大的古代木構建築 山西應縣

慶州白塔 內蒙古巴林右旗

北京天寧寺密簷磚塔

遼中京城感聖寺舍利塔(大明塔) 內蒙古寧城縣大明城

獨樂寺觀音閣 建成於遼統和二年(984) 天津薊縣

  遼朝創造瞭契丹文字,但由於漢文化的傳佈,見於記載的遼代文學作品,仍多用漢文。最早的詩篇是遼太祖皇子耶律倍的五言詩:“小山壓大山,大山全無力。”遼聖宗以後,契丹貴族多學作漢詩。遼聖宗時曾以契丹字譯白居易諷諫集。流傳的聖宗佚詩有“樂天詩集是吾師”句。傳說聖宗喜吟詩,曾作曲百餘首,但並未流傳。北宋蘇軾詩曾傳到遼朝,在南京書肆刻印,很有影響。遼道宗和宣懿後,遼天祚帝的文妃(渤海人)都能作漢詩。道宗所作詩賦曾編為《清寧集》,已失傳。遼朝貴族文人也有一些詩集,都未能傳留後世,可能也都是漢詩。近年不斷有契丹文物出土,但由於契丹語文尚不能通解,契丹語寫成的文學作品,還有待於研究發掘。

遼朝帝系表

  遼太祖皇子耶律倍醉心於漢文明,不但能詩,也能作畫。宋朝藏有耶律倍的繪畫十五幅。有“獵騎圖”一幅,到元代仍受到珍視。遼興宗曾畫鹿贈給宋仁宗趙禎。遼朝的慶陵和近年在吉林庫倫旗發現的遼墓,都有大幅壁畫,當是受到唐壁畫墓的影響。(見彩圖)

五代胡環《卓歇圖》作品描寫契丹族可汗率部下騎士出獵後歇息飲宴的情景 故宮博物院藏

永慶陵壁畫 描繪遼皇室四時捺缽之一——冬捺缽的風光 內蒙古巴林右旗

庫倫遼墓壁畫——出行圖(局部) 內蒙古哲裡木盟庫倫旗

  遼聖宗時,依仿漢人的修史傳統,撰修遼朝的歷史。室昉、邢抱樸等曾撰實錄二十卷。遼興宗時,又編錄遙輦可汗以來的事跡共二十卷。遼道宗時,撰修太祖以下七帝實錄。遼天祚帝時,耶律儼(漢人)修成《皇朝實錄》七十卷,是元人所修《遼史》的主要依據。遼道宗時,漢人王鼎撰《焚椒錄》一書,記述宣懿皇後被誣案始末,是遼朝僅存的一部私人的歷史著述。

  

參考書目

 陳述:《契丹社會經濟史稿》,三聯書店,北京,1963。

 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6冊,人民出版社,北京,1979。

 張正明:《契丹史略》,中華書局,北京,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