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皇帝私人開的店鋪。一說始於正德八年(1513),創始人為太監於經;另說創於劉瑾,始於正德五年前。皇店主要設在北方商賈輻輳、交通便利的城市和地區。如北京的九門、鳴玉、積慶二坊、戎政府街、盧溝橋和運河沿岸之張傢灣、河西務、臨清以及北方的軍事重鎮宣府、大同、山海關、廣寧等地。店房或來自查抄的權貴店輔,或來自官店,或為強拆民房後所建。經營管理者由皇帝直接委派。如建於正德時一直持續到明末的戎政府街的寶和等六處皇店,即由一提督太監督理,另有司房鈔條書手數十名,提督督太監的廳廨即設於寶和店中。開設皇店的目的主要在於營利,具體營業或為茶酒店,或為牙店、塌房(貨棧),或用作娼優所居的花酒鋪,有的則用來征收商稅。其中僅寶和六店,一年所征之稅即達數萬兩。皇店經管官員還憑借權勢,隨意攔截商賈,橫征暴斂,敲詐勒索。皇店周圍皆設巡邏,凡“負販小物,無不索錢,官員行李,亦開囊檢視”,商賈舟車,亦皆有稅,給商民帶來極大的災難。明世宗時曾一度革除京城內外皇店,並對作惡者嚴加懲處。但萬歷以後,皇店又不斷增加,害民日益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