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時開鑿,位於今廣西北境的運河。又稱澪渠或零渠,也稱秦鑿渠。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著手開拓嶺南一帶,派尉屠睢率軍南下。為瞭運輸軍糧,命監祿督率士兵在今廣西興安縣境內開鑿運河,以溝通湘、漓二水,聯繫長江與珠江兩大水系。這條運河自此成為聯絡中原與嶺南地區的水路通道,除有舟楫之利外,又用於灌溉。它的主要工程包括鏵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等。鏵嘴是分水壩,在湘水支流海洋河中,狀似犁鏵,以石築成,角端所指與河水流向相對,把海洋河水一分為二,一流入南渠,一流入北渠。大小天天平是位於鏵嘴尾端用石築成的攔河壩,呈“人”字形堤,高度略低於河水堤岸。與河水東岸相近的一段稱大天平,同北渠渠口相銜。與河水西岸相近的一段稱小天平,同南渠渠口相銜。天平作用是提高湘江水位,攔河蓄水,枯水季節,大小天平攔截全部河水入渠,以便水運。大水季節,洪峰漫過天平壩頂,流入海洋河故道,減煞水勢。從而使渠內流水,漲而不溢,枯而不竭,經常保持安全流量。南渠全長約30多公裡,其中4.5公裡為人工開鑿,以下利用原有河道前進。北渠約長4公裡。南渠與漓江上遊大溶江接通;北渠通入湘江。南渠、北渠流量為三比七,故有“湘七漓三”之說。

靈渠示意圖

  靈渠之名始於唐時。漢以後歷代對這條運河都有疏浚改建,並增添瞭新的工程。如泄水天平,在南北兩渠共有五處,主要用來調劑渠道水量。陡門為唐代寶歷年間(825~826)李渤主持修渠時創建,多建於渠道淺狹、水流湍急處。經過陡門攔阻,水位提高,流勢平緩,便利行船,其作用有如後世的船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