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至1945年中國西南與西北的工業。在抗戰初期工廠內遷的基礎上,曾一度獲得發展,但後期又陷於衰退。據1937年9月國民政府實業部統計,全國登記註冊的工礦企業共三千九百三十五傢,僅上海一市就有一千二百七十九傢,占32.5%,而西南、西北廣大地區僅有二百三十七傢,占6%。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大規模的侵華戰爭。為瞭保存國傢建設力量,支援抗戰的軍需物資,補充後方的民用供給,國民政府決定大規模地將工廠內遷,並得到民族資產階級的支持和配合。8月,國民政政府行政院決定拆遷上海工廠,組織瞭遷移監督委員會。上海工業界隨即成立聯合遷移委員會,進行遷廠工作。在上海工業傢帶動下,其他戰區工廠也相繼內遷,經政府協助內遷的廠礦有四百四十七傢,其中遷川者二百四十五傢,遷湘者一百二十一傢,遷桂者二十五傢,遷陜者四十二傢。此外,自動遷移之工廠亦有百傢,合計共達六百餘傢。國民政府將沿海廠礦遷至後方,並在四川、雲南、貴州、陜西以及湘西建設起新工業區,其具體佈局為:四川以重慶為中心,開發沱江和岷江流域的鹽、糖、木材及水利資源;湖南以沅陵,辰溪為中心,重建電廠、水泥廠及煤礦;陜西西安、寶雞等處重建電廠和紡織廠;貴州中部與東部開采水銀、煤、石膏等礦;雲南以昆明為中心,建立電廠、機器廠、鋼鐵廠及采礦等;廣西以桂林、柳州和全縣為中心,建立電廠、紗廠及機械廠;甘肅、青海兩省開采石油及金礦,等等。到1940年,後方諸省已初步形成十一個工業中心區,對後方經濟開發和長期支援抗戰起瞭很大作用。

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的8千馬力蒸汽機和大型軋鋼機(抗日戰爭期間遷至重慶)

蔣介石在玉門油礦

  抗戰時期,由於國際交通阻滯,外貨來源告斷,淪陷區人口、資金大量向內地轉移,軍需民用消費量大增,使工業品市場上供不應求的現象十分突出,加之無外資廠礦競爭威脅,刺激著社會資金不斷向工業資本轉移,所以內地各省出現瞭民族資本主義短暫發展的時期,工業蓬勃興起,新設工廠如雨後春筍,到1942年底,後方各省廠數已達三千七百五十八傢,資本總額為二十億元,工人共約二十四萬人。據國民政府經濟部統計,1942年後方各種工業產量為:電力196282426度、煤6313697噸、汽油1895724加侖、生鐵77497噸、鋼3000噸、機床3779臺、動力機4475部、發電機5780部、電動機10513馬力、水泥236369桶、硫酸689噸、酒精7885337加侖、機制紙4250噸、面粉4880000袋、機制紗114100件。由此可見,後方工業已取得相當的成績,並略具規模。

  抗戰前期後方工業雖然迅速發展,但到1943年開始走下坡路。新設立工廠數減少,而且規模越來越小;同時許多舊廠出頂、合並、減產,並出現瞭“以商養工”、“以商代工”等現象。就後方工業中心重慶而言,1943年全市八百七十一傢工廠中,停工減產者即達二百七十餘傢。僅次於重慶的湖南衡陽,1943年約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工廠停業。其他地方的情況亦復如此。

  後方工業衰退是由於國民政府戰時經濟統制政策、重稅政策、通貨膨脹以及四大傢族官僚資本的蠶食鯨吞造成的。但更大的打擊還在抗戰勝利之後,據1946年6月的調查,後方中小工廠聯合會所屬的一千一百一十個工廠中,實際停業者已逾80%,而最為可惜者,即沿海內遷之工廠,其中60%已全部停閉。總之,隨著抗戰勝利以及國民黨發動的全面內戰,西部工業已走上崩潰的道路。

  

參考書目

 銀行學會:《民國經濟史》,上海,1948。

 陳真等:《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第1輯,三聯書店,北京,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