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後資本主義各國為瞭便於向中國輸出商品及資本,陸續在中國設立的金融機構。從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起,外國紛紛在華開設銀行。從其演變過程來看,19世紀90年代之前,基本上是由英國銀行獨霸;90年代之後,其他帝國主義國傢為瞭奪取在華利益,也相繼到中國來開設銀行;辛亥革命前後,各帝國主義為瞭協調矛盾,又組成瞭銀行團。

  麗如銀行首先在中國設立瞭分支機搆。它的前身是1842年成立的西印度銀行,1845年擴大規模,改換名名稱,並且把設在印度孟買的總行遷移到英國倫敦,同年4月在香港和廣州設行,1847年在上海設立分理處,表明外國資本的侵略勢力開始由南向北推進。與麗如銀行同時獲得英國政府“皇傢特許狀”的還有有利銀行的前身亞細亞特許銀行和麥加利銀行。前者1854年(咸豐四年)在上海設立代理機構,1860年改為分行;後者1858年設分行於上海和香港。所謂特許銀行,即殖民地銀行,它代表瞭正在興起的英國工業資產階級向外擴張的欲望。在有利、麥加利銀行開設之前,還有匯隆銀行和阿加剌銀行,隻是由於它們在中國營業的時間較為短暫,不為人們所熟知。

設在上海的法蘭西銀行分行

  19世紀40年代英國在華開設的銀行,隻有一傢,50年代增為四傢,60年代初期又增加四傢,這就是匯川銀行、利華銀行、利生銀行和利升銀行。但它們在1866年(同治五年)上海的一次金融恐慌中全都倒閉。

  當時唯一的其他國籍的在華銀行是法國的法蘭西銀行(1860年設分行於上海),成為法國資本在東方市場上和英國爭奪殖民勢力的重要力量。但事實上它遠敵不過英國。

  上述九傢英國銀行和一傢法國銀行在中國設立分支機構以後,匯豐銀行於1864年8月6日(同治三年七月初五)在香港創立,1865年3月3日(同治四年二月初六)正式營業,同年4月3日(三月初八)在上海開設分行。總行設在香港,表明它一開始就以中國為其榨取利潤的對象和基地。它開業後發展極為迅速,60年代在福州、漢口、寧波、汕頭設立機構,70年代又在廈門、芝罘(今山東煙臺)、九江設立分行,80年代擴展到天津和澳門、海口、打狗(今臺灣省高雄)等地。到19世紀80年代末,四傢著名的英國銀行在中國各地設的分支機構計有:麗如銀行六個,有利銀行八個,麥加利銀行五個,匯豐銀行十四個,合計三十三個。而此時中國自辦銀行尚未出現。

  在19世紀90年代之前,其他外國銀行在華設立機構的為數不多,也歷時短暫,控制中國金融市場的幾乎全是英國銀行的勢力。但隨著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時期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時期,資本輸出成為它的特征。故進入90年代,各主要帝國主義國傢紛紛來華設立銀行。德國幾個壟斷資本集團投資的德華銀行設總行於上海,於1890年初正式營業;日本的橫濱正金銀行1893年在上海設立分行;法國的東方匯理銀行在1894年和1899年分別於香港和上海設立分行;沙俄的華俄道勝銀行1895年在牛莊設行,1896年在上海設行;美國的花旗銀行於1902年在上海設立分行。這五傢銀行加上60年代已設立的匯豐銀行,是六個帝國主義國傢在中國推行資本輸出的重要樞紐和經濟侵略的據點。

  外國在華銀行的業務活動,最初是以中外貿易中的匯兌業務包括買賣遠期匯票為主,同時吸收存款,辦理放款和發行鈔票。約在60年代末或70年代初,匯豐銀行已通過買辦對上海錢莊融通資金,與中國商人直接發生借貸關系,開始幹預並介入中國的金融。70年代後,匯豐銀行開始單獨給清朝政府以巨額貸款,收取高額利息,三次“西征借款”利率即高達10%或8%。英國資本的大量輸出,從辦理短期信貸業務到經營長期的巨額投資的轉變,標志著銀行由一般的信用和支付的中介變成萬能壟斷者。

  進入90年代,帝國主義各國為攫取在華權益,在貸款優先權的競爭上矛盾重重,爭奪劇烈。結果,俄、法兩國銀行取得1895年“俄法借款”(即中國四厘借款)四億法郎的貸款權;英、德兩國銀行則取得1896年的“英德借款”和1898年“英德續借款”的貸款權。這兩筆借款,金額均為英金一千六百萬鎊,匯豐銀行和德華銀行各占一半,由於折扣大,經手銀行既獲得發行債券的巨額利潤,又為其本國政府攫取到瞭政治權益。“英德續借款”的附帶條件中有一條規定,在借款償還的四十五年期限內,不論英國對華貿易是否占第一位,中國海關稅務司一職將一直由英國人擔任。

  帝國主義各國在對華貸款上,在劇烈爭奪之外,有時也會達成一時的協議,形成國際卡特爾。1910年(宣統二年)成立的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即是以匯豐、東方匯理、德華和花旗四傢銀行為骨幹。四國銀行團曾貸給清朝政府川漢、粵漢鐵路六百萬英鎊借款。1912年,俄、日兩國銀行要求參加,組成六國銀行團,1913年美國退出,改為五國銀行團。

  在1894年至1913年的二十年間,各國向中國輸出資本以借款方式提供的銀數為十億九千二百四十六萬兩(不包括庚子賠款轉作借款)。其中匯豐銀行承貸的借款共四十二筆,總額兩億八千八百二十二萬兩,占英國部分的74.49%,占全部借款總額的26.38%,這說明,銀行本身是帝國主義壟斷資本在殖民地和附屬國的一種投資,但它又是執行本國資本輸出的機構,在對中國的政治借款和鐵路借款中起瞭有力的杠桿作用。

花旗銀行的招牌

  投資市場的擴大和外匯市場控制力量的強化,這是90年代外國在華銀行業務活動的兩個主要特征。90年代後,外國在華銀行的主要業務活動和侵略作用可以概括為:①通過借款,控制中國的財政與經濟命脈(見外債);②壟斷國際匯兌,控制中國對外貿易;③吸收存款,發行紙幣,資助帝國主義企業,打擊中國民族工業。在執行本國侵略政策、奪得金融統治地位的同時,這些銀行也獲得瞭高額利潤。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因各帝國主義國傢忙於戰爭,在華外國銀行暫呈萎縮,戰後又卷土重來,到抗日戰爭前約有五十餘傢。外國在華銀行大多資本雄厚,擅自發行紙幣,各有其帝國主義國傢政府為後盾。它們以不平等條約和治外法權為護符,恃租界為合法活動場所,而通過政治借款控制中國政治和財政,進行政治侵略活動;通過控制中國金融市場和投資,吸取高額利潤,對中國外貿和國際匯兌實行壟斷,進行經濟侵略,破壞中國農村經濟,阻礙中國民族工商業的發展。近百年來在華外國銀行往往成為各帝國主義國傢侵華的大本營、策源地。但外國銀行勢力又總是隨著本國侵略勢力的消長而轉移。如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美勢力崛起,這兩國在華銀行也不斷增加,1932年上海的三十傢外國銀行中,英美兩國各占六傢,日本銀行占瞭八傢,甚至日本橫濱正金銀行一時與匯豐銀行並列,共執中國匯兌業的牛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匯豐銀行曾重新恢復霸主地位,但美國在華銀行的壟斷地位亦不斷增強,當時上海十四傢外國銀行中,美國銀行即占五傢。由於本國在華侵略勢力的消退,加上資力單薄等原因,不少外國銀行相繼衰亡。最先是俄華道勝銀行,1926年因巴黎總行投機失敗而停業,繼之是德、意、日三國銀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中國的中央銀行接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法國東方匯理銀行、英國匯豐及麥加利行等紛紛停業,在華外國銀行被迫退出中國。

  

參考書目

 吳承禧:《中國的銀行》,商務印書館,上海,1935。

 張鬱蘭:《中國銀行業發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汪敬虞:《十九世紀外國在華銀行勢力的擴張及其對中國通商口岸金融市場的控制》,《歷史研究》1963年第5期。

 洪葭管:《從匯豐銀行看帝國主義對舊中國的金融統治》,《學術月刊》1964年第4期。

 洪葭管:《上海金融史話》,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