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遊牧部族。亦稱“月支”、“大月氏”(“大”字乃漢人所加)。《史記·大宛列傳》說,“始月氏居敦煌、祁連間”,指原居今蘭州以西直到敦煌的河西走廊一帶。大約遠在戰國初期,月氏便在該地過著遊牧生活。古代記載中的“禺氏”、“和氏”等,可能都是“月氏”的同音字或一聲之轉。歐洲學者亦在西方古文獻中搜求相當於月氏的記錄,如以為月氏即斯脫拉波(Strabo)《地志》中的Asiani(或Asii)、托勒密《地理書》中的Casia等,但皆無確證。

  秦及漢初,月氏勢力強大,與蒙古東部的東胡從兩方面脅迫遊牧於內蒙古中部的匈奴,匈奴曾送質子於月氏。秦末,匈奴質子自月氏逃回,殺父自立為冒頓單於,約在公元前205~前202年間舉兵攻月氏,月氏敗。可能從這時起,月氏便開始棄河西地區而向西遷徙。公元前177或前176年,冒頓單於再次擊敗月氏。據冒頓單於在公元前174年致漢文帝劉恒書中說:“故罰右賢王,使至西方求月氏擊之。以天之福,吏卒良,馬力強,以夷滅月氏,盡斬殺降下定之。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皆已為匈奴,諸引弓之民並為一傢,北州以定。”月氏這次敗後,更西遷到準噶爾盆地。至老上單於時(前174~前161),匈奴又破月氏,月氏乃更向西遷移到伊犁河流域。當月氏離棄河西時,有一小部分越祁連山,“保南山羌,號小月氏”。這部分月氏人日後長期留住該地,與青海羌人逐漸融合。

  伊犁河流域原久為塞種所居住。《漢書·張騫傳》:“月氏已為匈奴所破,西擊塞王。塞王南走遠徙,月氏居其地。”塞種即古伊朗碑銘及希臘古文獻中所載Sacae(Sakas)。月氏既擊走塞種,塞種便向西南遷徙,跨過錫爾河,到達河中地區的索格底亞那(Sogdiana)地方。

  原已移住在天山北麓並服屬匈奴的烏孫,在其王昆莫的統領下,“西攻破大月氏”,迫使大月氏和塞種一樣離棄伊犁地區向西南遷徙,而烏孫便從此占領瞭他們的地方。這次遷徙的年代約在公元前139~前129年間。有一部分未能西徙的,便和少數塞人一樣,仍留住原地,服屬於烏孫,所以《漢書》說烏孫國內“有塞種、大月氏種雲”。

  大月氏向西南遷徙的道路大約和塞種一樣,過大宛西,越錫爾河到達河中地區,“遂都媯水北,為王庭”。媯水即今阿姆河,古希臘語稱Oxus,伊朗語為Wakhsu,“媯水”即其譯音。不久,他們越過媯水南下,“西擊大夏而臣之”,並以大夏的巴克特拉(Bactra,即監氏城或藍氏城,今阿富汗Balkh北部之Bala-Hisar)為都城,使大夏成瞭屬國。此事發生在張騫到達西域之前。張騫於公元前129或前128年到達大月氏時,大月氏已占有匝拉夫善(Zarafshan,唐代稱那密水)和媯水一帶,“控弦者可一二十萬”,“地肥饒”、“志安樂”,儼然已成為中亞一大強國。

  至公元前1世紀,大月氏分為五翕侯(Yabghu):休密翕侯,都和墨城;雙靡翕侯,都雙靡城;貴霜翕侯,都護澡城;肸頓翕侯,都薄茅城;高附翕侯,都高附城。有些學者曾努力考訂這五翕侯所都之地,除高附似為今阿富汗首都喀佈爾外,其餘皆無法確證。我們隻知道公元1世紀中葉,貴霜翕侯吞並瞭其他四翕侯,統一瞭大月氏,國勢漸強。從此西方歷史上便稱之為貴霜王國,但中國古文獻中卻仍其舊名,稱大月氏。因此,有的學者稱之為貴霜-月氏。然而,五翕侯與大月氏族屬是否完全相同,學界還有爭論。以斯脫拉波《地志》為主的希臘古文獻記載滅亡大夏的主要是吐火羅人;因此西方文獻自4世紀始稱貴霜治下的大夏故地為吐火羅。與此同時,自東晉時起,中國亦稱該地為兜佉羅、吐呼羅、都貨邏等,皆吐火羅一詞的不同譯音。

  大月氏的族屬問題,百餘年來學界異說紛紜,有藏族說、突厥族說、窣利族說、印歐族說、伊朗族說等。但晚近同意月氏應屬於伊朗塞種說的學者較多。他們可能是印歐民族的一個分支,在較古的時代到達河西走廊和新疆東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