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的加盟共和國。全稱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北臨北冰洋,東瀕太平洋,西濱波羅的海芬蘭灣,陸鄰蘇聯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格魯吉亞、阿塞拜疆和哈薩克8個加盟共和國,以及挪威、芬蘭、波蘭、蒙古、中國和朝鮮。面積約1700萬平方公裡,占蘇聯面積76%。人口約14000萬(1985),占蘇聯人口52%。轄11個基本經濟區,下設16個自治共和國、5個自治州、6個邊疆區、49個州(包括加裡寧格勒州)和100個自治區。加盟共和國首都為莫斯科。

  自然條件 幅員遼闊,橫跨東歐和北亞大部分地區,南北寬2500~4000公裡,東西長9000公裡。70%為平原,烏拉爾山脈以西為東歐平原,山脈以東葉尼塞河以西為西西伯利亞平原。前者波狀起伏,後者地勢低平,且多沼澤。葉尼塞河與勒拿河之間為中西伯利亞高原,地面被河流嚴重切割,間有高山。南部、東南部及東部為山地,包括大高加索山脈北坡、薩彥-貝加爾山系和太平洋地帶山系等。地處中高緯度,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由南往北氣溫逐漸降低;自西向東降水逐漸減少,氣候大陸性程度不斷增強。從北到南依次跨極地荒漠、苔原、針葉林、森林草原和草原等自然帶。森林草原與草原帶適於發展種植業,為蘇聯的重要農業地帶。從西向東依次有伏爾加河、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及中蘇界河阿穆爾河(黑龍江)等大河。有裡海、貝加爾湖、拉多加湖、奧涅加湖等大湖。

  自然資源十分豐富,種類多,儲量大。擁有蘇聯90%以上的森林面積和水能資源、70%的煤炭、80%的天然氣、90%的泥炭、100%的磷灰石、60%的鉀鹽和大多數的鐵礦石。森林主要分佈在針葉林帶。東部大河水力資源豐富。主要油氣田在西西伯利亞、伏爾加-烏拉爾、北高加索、伯朝拉盆地、薩哈林島、雅庫特盆地等地。主要煤田集中在庫茲巴斯、伯朝拉、莫斯科郊區、坎斯克-阿欽斯克等地。鐵礦石主要蘊藏在庫爾斯克磁力異常區、卡累利阿、東西伯利亞。鋁礬土主要分佈在烏拉爾。銅礦多分佈在北高加索、烏拉爾中部和南部及東西伯利亞。銅鎳礦分佈在東西伯利亞的諾裡爾斯克地區和科拉半島。其他有色金屬(鉛、鋅、錫、金、銀等)多分佈在北高加索、烏拉爾、阿爾泰、外貝加爾及遠東地區。磷灰石主要分佈在科拉半島,鉀鹽分佈在烏拉爾山西側。

  居民 平均人口密度較低,每平方公裡為8.2人(蘇聯平均為12.1人)。人口分佈不平衡,中央區平均每平方公裡60人,而東西伯利亞區2.4人,遠東區僅1.1人。20世紀以來,人口增長較快。1913~1982年的70年間,增長瞭55%,其東部地區幾乎增長一倍。城市人口比重達73%(1985)。多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百萬人口以上城市有莫斯科、列寧格勒、高爾基、喀山、古比雪夫、烏法、彼爾姆、斯維爾德洛夫斯克、車裡亞賓斯克、鄂木斯克和新西伯利亞等。境內有100多個民族,俄羅斯人占82.6%,遍佈各地;百萬人口以上的民族還有韃靼人、烏克蘭人、楚瓦什人、達格斯坦人、巴什基爾人、莫爾多瓦人和白俄羅斯人等。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分佈范圍較廣,其他民族多分佈在同名自治共和國、自治州和自治區內。

  發展簡史 俄羅斯聯邦歐洲部分的中部是俄羅斯民族興起的核心地區。15世紀末形成以莫斯科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傢莫斯科公國。自1547年伊凡四世改稱“沙皇”以來,推行擴張政策,割占瞭鄰國的大片領土。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勝利後,成立俄羅斯蘇聯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22年12月,同烏克蘭、白俄羅斯、南高加索聯邦等組成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俄羅斯聯邦歐洲部分是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最早的地區之一。1861年農奴制改革後,加快瞭資本主義發展進程,逐步形成瞭以莫斯科和聖彼得堡為核心的鐵路網;現代工業(紡織、采煤、冶金、石油開采、機械、化工)和資本主義農業發展很快。十月革命勝利後,在工業化和集體化過程中,發展起汽車、飛機、拖拉機等新興工業。衛國戰爭期間,西部一些地區被德國占領,經濟遭嚴重破壞。戰後經短期恢復,又迅速發展。在不斷加強西部地區經濟基礎的同時,加快瞭生產力佈局東移的步伐;西西伯利亞油氣田的開發、中西伯利亞水能資源的開發和煤田建設、西伯利亞南部和南烏拉爾糧食基地的建設,均取得成效。

  經濟地理 蘇聯經濟實力最強、工農業生產最發達的加盟共和國。工業、農業產值分別占蘇聯的2/3和1/2。工業部門齊全,以機械、鋼鐵、有色冶金、石油、天然氣、煤炭、森林工業及化工等重工業為主,紡織、漁業也很發達。能源工業占突出地位,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產量分別占蘇聯的4/5、2/3和3/5左右。石油、天然氣以西西伯利亞和伏爾加-烏拉爾油氣田產量最高。所產油氣向外區和東、西歐國傢出口。煤炭產量以庫茲巴斯煤田最高,年產原煤1.5億噸左右;坎斯克-阿欽斯克煤田增產幅度較大,年產量3000萬噸以上。全區森林覆蓋面積約7.3億公頃,森林覆蓋率為42.7%,木材采伐量占蘇聯90%以上。木材采伐主要集中於西北區、烏拉爾、西伯利亞和遠東,有大量出口。鋼鐵產量約占蘇聯1/2,烏拉爾、西西伯利亞、中央區和西北區為主要鋼鐵基地,烏拉爾的馬格尼托哥爾斯克鋼鐵聯合企業為蘇聯最大鋼鐵廠。有色金屬工業發達,主要集中於烏拉爾、東西伯利亞和北高加索,西北區和遠東區也有一定基礎。機械工業發展迅速,部門齊全,以西部地區為最發達,莫斯科、列寧格勒、高爾基為蘇聯重要的綜合性機械工業中心;烏拉爾和西西伯利亞的重型機械制造、伏爾加河流域區的汽車、拖拉機和石油機械生產、北高加索的農機制造以及西北區的森林工業機械與造紙機械生產等,在蘇聯均占重要地位。烏拉爾、中央區和西北區為老化工基地。新興的石油化工主要分佈在西西伯利亞、中央區和伏爾加河流域,原油加工能力占蘇聯2/3。紡織工業發達,以莫斯科為中心的中央區是蘇聯最重要的綜合性紡織工業基地,各種紡織品產量均占蘇聯2/3以上。肉類、魚類、乳品和糧食加工以及甜菜糖和向日葵油等生產是主要食品工業部門。

  農業由於受自然條件限制,生產不如烏克蘭等加盟共和國發達,但在蘇聯仍居重要地位。農、牧業並重,畜牧業產值(占60%以上)高於種植業。年平均谷物產量1億噸以上,占蘇聯1/2強。主要農作物為各種麥類,還有玉米、水稻和豆類。馬鈴薯產量占蘇聯1/2以上。經濟作物以亞麻、向日葵(產量各占蘇聯40%左右)和甜菜(占35%左右)為主。畜牧業發達,大牲畜(牛、豬、羊)頭數均占蘇聯一半左右。農業地域分異明顯:苔原帶以馴鹿和漁獵業為主;針葉林帶以耐寒麥類、亞麻和乳用畜牧業為主;森林草原帶則是小麥、甜菜、馬鈴薯與養畜業相結合;草原帶以麥類、玉米、向日葵與養畜業為主;遠東季風區水稻與豆類占相當比重。

  由於幅員遼闊,生產力分佈不平衡,交通運輸業對於區內經濟發展起著突出的重要作用。交通以鐵路運輸為主,營運裡程82600公裡(1980),占蘇聯的59%。公路營運線路67.9萬公裡,其中硬路面41.9萬公裡,兩者均占蘇聯一半左右。境內集中蘇聯內河航線及貨運周轉量的80%以上。擁有大部分石油、天然氣及油品管線。交通運輸網,可分為兩部分:西部地區以莫斯科為中心的放射狀鐵路網為骨幹,公路網、河運網起重要的輔助作用,摩爾曼斯克、列寧格勒和羅斯托夫是重要出海口,高爾基、古比雪夫和伏爾加格勒等為重要的水陸交通樞紐。東部地區以東西向的西伯利亞大鐵路為主幹,南北向的水路運輸起輔助作用,公路運輸起著重要作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為重要出海口,斯維爾德洛夫斯克、車裡亞賓斯克和新西伯利亞為重要交通樞紐。

  地區經濟差異:①西部地區,包括以莫斯科為中心的中央區、以列寧格勒為中心的西北區、伏爾加河流域及北高加索區和烏拉爾區,是俄國資本主義發展較早的地區,也是蘇聯重點建設的地區。工業基礎雄厚,農業生產發達,科技力量強大。現因工業資源日趨減少,生產將向技術和勞動密集型方向發展。②東部地區,包括西西伯利亞、東西伯利亞和遠東區,開發歷史短,加之氣候寒冷,多山地、沼澤,開發難度大,經濟水平比西部地區低得多。但本區有豐富的礦產、水力和森林資源,發展潛力很大。庫茲巴斯、秋明和克拉斯諾亞爾斯克等地的能源工業,諾裡爾斯克的有色金屬工業等先後開發,正在成為西部地區的能源和原材料的供應地和推動東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