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僅次於伏爾加河的第二長河。源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南部黑林山,向東流經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南斯拉夫、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和蘇聯,在羅馬尼亞蘇利納附近註入黑海。全長2850公裡,流經8個國傢,是世界上幹流流經國傢最多的河流。流域面積81.6萬平方公裡。

  從河源到“匈牙利門”(西喀爾巴阡山脈和奧地利阿爾卑斯山脈之間的峽谷)為上遊,長約966公裡。上源佈雷格河和佈裡加赫河從黑林山東坡流出後,匯流於多瑙埃興根,沿施瓦本本山、弗蘭克侏羅山南翼和巴伐利亞高原北緣向東北流,經雷根斯堡後折向東南,進入奧地利,流過波希米亞林山,經維也納盆地後達“匈牙利門”。上遊流經山區,河床坡度大,平均比降9.3‰,流速0.98~2.2米/秒,水深0.9~8米,具有山地河流水文特征,徑流系數大,水位季節變化顯著,夏季高,冬季低。在烏爾姆附近,枯水期平均流量40立方米/秒,夏季洪水期平均流量比冬季枯水期大12倍。先後有支流雷根河、伊薩爾河、因河等匯入,特別是因河在帕紹附近註入後,流量超過瞭幹流,水量大增。這些支流都以冰雪融水為主要補給來源,春末夏初為高水位。年平均流量,在雷根斯堡附近為420立方米/秒,至維也納達1900立方米/秒。

  從“匈牙利門”到鐵門為中遊,長約900餘公裡,河床展寬,河面寬1.6公裡,河谷寬達5~20公裡。河床坡度平緩,流速減慢,沉積作用發達,在佈拉迪斯拉發和科馬爾諾之間,每年沉積泥沙60萬立方米,河道中形成大、小斯許特島等沙島,水流被分成多條汊道。從科馬爾諾東流經瓦茨折向南流,進入匈牙利平原,河谷寬廣,地勢低平,河床淤淺。南流入南斯拉夫,先後接納德拉瓦河、蒂薩河、薩瓦河三大支流,三者平均流量合計3000立方米/秒,使幹流水量猛增一倍半,達5835立方米/秒。同時,中遊在經過匈牙利平原後,含沙量大增,特別是蒂薩河流經500公裡長的黃土地帶,每年帶入幹流的泥沙達7500萬立方米。春季,由於積雪融化,水位最高,流量最大,高水位一直延續到夏季。夏末秋初,由於中遊平原地區炎熱,蒸發旺盛,水量消耗於蒸發和滲透,水位明顯下降。冬季水位低。在貝爾格萊德附近折向東流,至鐵門(長60公裡)峽谷最狹處寬僅100米,峽中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

  鐵門以下為下遊,左岸為羅馬尼亞的瓦拉幾亞平原,右岸為保加利亞的多瑙河平原;河谷寬淺,比降小,有的河段寬1~2公裡,河深1.5~9米,流速0.5~1米/秒,河道中有沙島群。6月春汛,水位升高;最低水位出現在9、10月間。冬季較冷時河水結冰,5年中約有3~4次封凍,在佈勒伊拉平均冰期約40天,解凍延續半個月。東流至切爾納沃德轉向北流,至加拉茨折向東流,有普魯特河註入。在距黑海80公裡的圖耳恰附近進入三角洲。幹流分為3支入海,北支基利亞河,水量占67%;中支蘇利納河,長63公裡,水量僅占9%,經疏浚後水深達7米,為通航幹道;南支聖格奧爾基河,水量占24%。河口年平均流量6430立方米/秒,年平均註入黑海水量203立方公裡。多瑙河攜帶大量泥沙,每年約7600萬噸,在河口沉積,形成三角洲,面積4300平方公裡,並每年不斷向海伸展。三角洲上水道縱橫,水陸各占一半,盛產蘆葦,羅馬尼亞蘆葦年產量約占世界總產量的1/3,為造紙工業、紡織纖維工業提供豐富的原料。

  多瑙河是重要的國際河流,航運價值很大,從烏爾姆以下可通航2588 公裡。萊茵河-多瑙河運河建成後,將以較深的航道把多瑙河和萊茵河兩大水系連接起來,組成歐洲中部稠密的水上交通運輸網。水力資源蘊藏豐富,幹流上建有多座水力發電站,其中以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合作興建的鐵門水電站最著名,水電站的裝機容量達105萬千瓦(見彩圖)。

多瑙河上的鐵門水電站 河港主要有雷根斯堡(聯邦德國)、林茨、維也納(奧地利)、佈拉迪斯拉發(捷克斯洛伐克)、佈達佩斯(匈地利)、諾維薩德、貝爾格萊德(南斯拉夫)、魯塞(保加利亞)、佈勒伊拉、加拉茨(羅馬尼亞)、伊茲梅爾(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