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第2大城市,省轄市,歷史名城,新興工業城市。甘肅東南部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歷史上是“絲綢之路”的要道和陝、甘、川物資集散地與戰略要地。轄2區及秦安、武山、甘谷、清水4縣和張傢川回族自治縣。面積1.43萬平方公裡,人口292.29萬;其中市區面積5862平方公裡,人口101.19萬。天水城前漢屬天水郡,後漢屬漢陽郡。晉始為天水郡治。宋改名泰州,治成紀縣。明廢成紀為秦州治,清雍正七年(1729)升為直隸州。1913年改名天水縣,1950年置天水市市。歷代沿耤河北岸建有五座城垣,今城區東西五城相連,市街寬闊。市境氣候溫暖宜人,四季分明,冬少雨雪,無酷寒,夏多雨,少酷熱,年均溫10.7℃,1月均溫-28℃,7月22.6℃,10℃以上活動積溫3359.5℃。年降水量531毫米,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天水地處渭河南岸,隴海鐵路橫貫。工商業在省內僅次於蘭州,為隴中南部首邑。工業有機械制造、電工器材、儀表、化工、建材、紡織及農機制造等,均占全省重要地位。手工產品雕漆馳名國內外,為甘肅省重要出口商品。農產有小麥、玉米、高粱等,並產蘋果、梨、核桃。礦產有鐵、鉻、銅、鉛。城郊名勝古跡眾多,如元、明建伏羲廟,城南漢將軍李廣墓,城東15公裡上邽故城,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城東南45公裡的麥積山石窟保存大量精美佛像,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市郊放馬灘漢墓中發現的紙質地圖是中國目前所知最早的紙張實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