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對日本的泛稱。首見於《山海經》。《漢書·地理志》載:“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可能指以北九洲為中心的許多小部落國傢。《後漢書·倭傳》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西元57),“倭奴國奉貢朝賀,……光武賜以印綬”。1784年在福岡市志賀島發現的“漢委奴國王”金印證實瞭此事。一般認為,“委(倭)奴國”即北九洲博多附近的儺縣。這說明西元1世紀中,日本北九洲一帶已與漢朝交通。(見彩圖)

“漢委奴國王”金印

  桓帝、靈帝時期(147~189),倭國出現瞭女王卑彌呼治下的邪馬臺國,轄有伊都國、奴國、斯馬國等二十多個小國。另外,日本列島上還有不屬邪馬臺國統禦的拘奴國。關於邪馬臺國的位置,日本學界有九州說和大和說之爭,迄未定論。曹魏正始年間(240~248),卑彌呼死,國亂,漸衰,中斷瞭與中國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