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文字書。著者不詳,成書約在12世紀。1909年在中國黑水城遺址(在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出土。原書有平聲、上聲、雜類三部分。出土為殘刻本,蝴蝶裝。上聲部分全佚,平聲、雜類有部分殘缺,計有一百零九頁,三千多字條。每頁版口分別標有西夏字“文海平、“文海雜類”以及頁數。每面各有七豎格,被註釋字占滿格,註釋字較小,雙行占一格。平聲九十七韻,每韻中所屬字以聲母和介音的差別為序。同音字集為一組,各組間以小圓圈相間隔。無同音字者為獨字。據另一部西夏文字書《文海寶韻》知上上聲有八十六韻。雜類則是平、上兩部分的補篇,其中又分平、上兩類,每類內以聲母九品音分部。每一字條註釋分三部分。首以四個字分析字形構造,多采用合成法。合成時可選用一個字的上部、下部、左部、右部、中部、大部或全部。次以較多的字解釋字義,常用解說字義、組成詞組、同義詞、反義詞相註,指明類屬和用途等方式。最後以反切法註音,同音字組中反切上下字標在第一個字下。體例上兼有《說文解字》和《廣韻》的特點,是研究西夏語言、文字的重要文獻。由於書中有很多關於西夏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文化等方面的資料,也是研究西夏社會歷史的重要參考書。

  

參考書目

 史金波、白濱、黃振華:《文海研究》,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