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東晉成帝時的一次大規模叛亂。

  蘇峻(?~328),長廣郡掖縣(今屬山東;一作挺縣,今山東萊陽南)人,仕郡為主簿。永嘉之亂,他結壘於本縣,後率所部數百傢泛海南行,至於廣陵(今江蘇揚州)。王敦叛亂前夕,蘇峻先後為東晉淮陵內史和蘭陵相。祖約(?~330),范陽遒縣(今河北淶水)人,祖逖之弟,為成皋令,隨逖過江南來。晉元帝太興三年(321)祖逖死,祖約以侍中出代逖為平西將軍、豫州刺史,繼統其部曲。蘇峻、祖約既是朝廷命官,又又是各自所統流民之帥。

  蘇峻、祖約之亂種因於王敦叛亂中晉明帝引流民帥入衛京師之事。原來,晉瑯邪王司馬睿(即晉元帝司馬睿)進駐建康後,對於率眾南來的流民帥深懷疑忌,一般都使停留於淮河南北,不使過江。祖逖雖率流民過江至於京口(今江蘇鎮江),但不得久駐,即北返中原。蘇峻率眾至廣陵,旋亦奉命至淮北作戰。王敦起兵東下,擊潰東晉所倚重的分別自淮陰、合肥入衛的劉隗、戴淵軍。晉明帝無兵對付王敦,於太寧二年(323)接受郗鑒、桓彝等人建議,引江淮流民帥劉遐、蘇峻等入衛京師,卒得弭平內亂。蘇峻以功晉爵加官,為歷陽(今安徽和縣)太守,屯兵建康上遊。祖約所統之眾,其時亦自中原南渡淮,驅逐王敦所署淮南太守,屯駐壽春。王敦之亂雖平,立功的流民帥分據要害,他們與東晉朝廷的矛盾又漸滋生。

  成帝既立,庾亮當政。蘇峻恃功驕溢,有輕朝廷之心。朝廷內爭中失勢的王公亦多與蘇峻勾結。咸和二年(327),庾亮不顧輔政諸大臣的勸阻,詔征蘇峻入京為大司農,以峻弟逸代領部曲。蘇峻不受詔,請補青州荒郡自處,庾亮不從。祖約在壽春亦恃名望功勞,以不得預明帝顧命為恨,對朝廷深有不滿。於是蘇峻聯結祖約,以誅執政庾亮為名,舉兵反晉。祖約遣侄祖渙(祖逖子)、婿許柳(祖逖妻弟),以兵會峻。咸和二年末,蘇峻將韓晃、張健等寇略姑孰(今安徽當塗)、宣城(今屬安徽)。咸和三年正月,蘇峻率祖渙、許柳等大軍兩萬,自橫江(今安徽和縣東南)渡過長江,東進至建康附近,連敗晉兵,進入臺城。蘇峻以遠在壽春的祖約為侍中、太尉、尚書令,自為驃騎將軍、錄尚書事。

  蘇峻兵初起,朝廷假庾亮節為都督征討諸軍事。庾亮以弟庾翼領兵屯石頭城(在建康城西江岸)為備。蘇峻入臺城後,庾亮等敗奔尋陽(今江西九江),依於自武昌(今湖北鄂城)東下勤王的江州刺史溫嶠。溫嶠、庾亮共推擁有實力的荊州刺史陶侃為盟主。陶侃率軍自江陵急進,至尋陽與溫、庾會合。蘇峻挾晉成帝遷據石頭,以備陶、溫。陶、溫等軍續進至建康附近,分屯江流要地,並築白石壘(在建康城北江岸),以庾亮據守。

  此前,在蘇峻之亂將起未起之時,朝廷為防蘇峻以庾亮弟庾冰為吳國內史,旋又以會稽內史王舒行揚州刺史事,以吳興太守虞潭督三吳諸軍事。蘇峻自臺城所遣的吳國內史蔡謨和權督東軍的陶回等人,皆起兵三吳,與王舒、虞潭等合勢,抗拒蘇峻東掠之軍。這樣,在陶侃與蘇峻相持的戰場以外,形成瞭另一個戰場,即三吳的東戰場。

  郗鑒本是王敦兵起以後受詔南來的流民帥,部曲駐在合肥,本人則任職京師,曾策劃用蘇峻等流民帥平王敦之亂,以功為都督徐、兗、青三州軍事、兗州刺史,駐廣陵。蘇峻陷臺城後,郗鑒自廣陵誓師,並遣人間道至尋陽,向江州刺史溫嶠陳述當前軍事形勢及攻守之策。他提出,蘇峻輩欲挾持天子東入會稽,所以應當搶先在東方據要害,立營壘,既防其東行,又斷其糧食取給,然後靜鎮京口,清壁以待。郗鑒此議深為溫嶠、陶侃贊同。陶侃表王舒、虞潭分別監浙東、浙西軍事;表郗鑒都督揚州八郡諸軍事,令王舒、虞潭受其節度。這就是東晉對東戰場的部署。

  咸和三年五月,郗鑒奉詔率眾自廣陵渡江,與陶侃會師於建康附近的茄子浦,因而未得顧及東戰場的防務。蘇峻軍東掠,王舒、虞潭皆接戰不利。陶侃乃從孔坦之議,令郗鑒、郭默等人還據京口,於京口迤南之地分立大業、曲阿、帴亭三壘以衛護東方,並分蘇峻兵勢,東戰場形勢得以穩定。

  此後數月,戰局呈相持狀態。蘇峻據有自淮水(今江蘇秦淮河)上遊通向東方的破岡瀆交通線,軍事上略居優勢。七月,祖約在壽春被後趙軍攻擊,潰敗至歷陽。九月,晉軍燒蘇峻軍所據破岡瀆沿線句容、湖熟積聚,蘇峻軍乏食。陶侃為救大業壘之圍,急攻石頭,蘇峻突陣墜馬被殺,部眾立蘇峻弟蘇逸為主。蘇逸憑挾帝之勢,企圖繼續死守石頭。咸和四年正月,晉軍攻歷陽,祖約北奔後趙,後為石勒所殺。二月,晉軍收復石頭,斬蘇逸,晉成帝脫險。蘇峻諸將或死或降,隻有張健率軍欲入吳興不得,又與韓晃等西趨故鄣,都被殲滅。

  蘇峻、祖約之亂,起咸和二年冬,止咸和四年春,歷時年餘,影響深遠。①蘇峻亂後,京邑灰燼,民物凋殘,眾議咸謂起因於庾亮。庾亮不能自安,求出外鎮自效。於是庾亮以豫州刺史出鎮蕪湖,以帝舅之尊,遙控朝政,因而居內輔政的王導不能相安,導致庾、王矛盾延續十餘年之久。②東晉建國後,內亂發自上遊,朝廷唯賴淮陰、合肥為援,並不得心應手,建康動輒淪陷。東土諸郡與建康的呼應和漕運接濟,都因無適當的軍事保障而難於穩定維持。蘇峻亂中郗鑒經營京口,使京口成為建康與東土聯系的樞紐,才解決瞭這一問題。郗鑒用京口、廣陵流民建立一支支持建康、控制東土的具有戰略意義的威懾力量,成為穩定江左政局的一個重要因素。以後謝玄用之組成北府兵,劉裕因之驅桓玄而造宋,皆導源於此。③流民帥蘇峻、祖約叛亂,對東晉當政的門閥士族打擊很大,教訓極深。此後東晉至孝武帝時為止,士族內爭在方式上有所顧忌,不敢輕動幹戈,因而東晉得以免除內戰達七十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