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古到宋甯宗時的典章制度通史。簡稱《通考》,共三百四十八卷。作者馬端臨(1254~1323),字貴與,饒州樂平(今屬江西)人,南宋末年丞相馬廷鸞之子。馬廷鸞曾任南宋國史院編修官與實錄院檢討官,博學多才,藏書甚富。馬端臨受父親的影響,並且接觸到很多的資料,約從三十歲時開始,用二十多年的時間,撰成該書。

  唐朝杜佑編撰的《通典》,也是一部典章制度史,但所分門類失之太寬。馬端臨在《通典》的基礎上,加以發展和補充。把《通考》分為為田賦、錢幣、戶口、職役、征榷、市糴、土貢、國用、選舉、學校、職官、郊社、宗廟、王禮、樂、兵、刑、經籍、帝系、封建、象緯、物異、輿地、四裔二十四門,各門再分子目,制度史的體例更加細密完備。其中經籍、帝系、封建、象緯、物異五門,是作者的新創。《通考》取材極為廣泛,除瞭各朝正史、歷代會要、《資治通鑒》等史書外,還采用瞭私傢著述的史書、傳記等有關典章制度的記載。這些史籍記載就是“文”,“文”的意思是典籍。此外,在敘事中還引用瞭很多當時臣僚的奏疏和學士名流的議論。這些奏疏、議論就是所謂“獻”。“獻”的意思是“賢者”。因為作者企圖通過這些資料,對各項典章制度進行融會貫通、原始要終的研究,故取名為《文獻通考》。

  《文獻通考》對宋代典章制度的記述特別詳細,可以訂正、補充《宋史》諸志的地方甚多;對歷代制度演變的評論頗多獨到的見解,實為研究宋史的一部基本史籍。該書有清光緒浙江書局刊本傳世。

  

參考書目

 白壽彝:《馬端臨的史學思想》,《學步集》,三聯書店,北京,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