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創辦的文史學術刊物。1941年1月在重慶創刊,先後由獨立出版社、重慶商務印書館(1941年1月一卷三期起)、重慶中華書局(1944年1月三卷一期起)出版。該刊原由朱傢驊發起創辦,隸屬於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處,受秘書長吳鐵城領導,社長為葉楚倫,但都不過問社內具體事務。創刊時主編為盧逮曾。1941年6月顧頡剛任副社長兼主編,自一卷九期起直至停刊。史念海、魏建猷等都曾擔任過編輯。1945年2月,因顧頡剛在文化界對時局宣言上簽名,秘書處停發經費,刊物物與國民黨的關系就此中斷,由顧頡剛自任社長,艱苦支撐至抗戰勝利,出滿瞭五卷。抗戰勝利後,曾兩度在上海復刊。第一次在1946年,由中國出版公司出版瞭兩期;第二次在1948年,由文通書局出版瞭三期。顧頡剛堅持自主辦刊的方針,認為“文與史是民族文化的結晶,是喚起民族意識的利器”。因此,《文史雜志》雖系純學術刊物,但內容力求通俗,討論的問題亦能和時代相聯系,受到讀者的歡迎,銷售遍及內地各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