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

  南宋末大臣、民族英雄。小名雲孫,字天祥,後以字為名,改字履善,後又改字宋瑞,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幼時從父文儀讀書,並在白鷺洲書院學習。寶祐四年(1256)中進士第一名,與陸秀夫等同科。開慶元年(1259),授授簽書寧海軍(臨安,今浙江杭州)節度判官廳公事。當時蒙古軍大舉攻宋,進圍鄂州(今湖北武漢市武昌),宋廷大震,宦官董宋臣主張遷都。文天祥尚未就職,毅然上疏請斬董宋臣,未被采納。他從此不願為官,幾經推辭,到景定二年(1261),才接受瞭秘書省正字之職。在任官中,經常受到排擠,還得罪瞭權臣賈似道。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出任湖南提點刑獄;次年,調任知贛州。此時,元朝發動瞭滅宋戰爭。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元世祖至元十二年)元旦,文天祥在贛州得到元軍渡江的諜報,不久接到謝太後要求各地起兵勤王的詔書。他立即組織兩萬人的隊伍,開到臨安。這時,元軍已近逼臨安,謝太後決心投降。德祐二年正月,謝太後向元軍投遞降表,文天祥反對無效,且被任為右丞相兼樞密使,進元營談判。他在元營與元丞相伯顏爭辯不屈,又怒斥降將,遂被扣留,押解北上。行至鎮江,與隨從人員設法逃出,歷盡艱險,到達通州(今江蘇南通),再從海路南下到福州。宋端宗趙昰任他為樞密使、同都督諸路軍馬。他在南劍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組織軍隊,繼續抗元。景炎二年(1277年,元至元十四年),文天祥從福建路轉移到廣南東路,越過大庾嶺,進入江南西路,收復興國等縣,包圍贛州,氣勢頗盛。不久,元大將李恒到江西,打敗宋軍。空坑(今興國境)之役,文天祥主力潰散,歐陽夫人等傢屬都被元軍俘獲。但他仍不灰心,收拾散兵,退屯南嶺(後改稱忠臣嶺,在今廣東永安東南),轉進海豐,在廣東的潮、惠州繼續進行抗元活動。帝昺祥興元年(1278年、元至元十五年),駐在厓山(今廣東新會南海中)的宋政府封文天祥為少保、信國公。十二月,元張弘范從海陸大舉進攻,文天祥撤出潮陽,轉移海豐,準備入山結營固守。行至海豐以北的五坡嶺,被元軍追及,文天祥被俘,部下殉難者不計其數。次年正月,被移上海船,從潮陽駛往厓山,經珠江口零丁洋時,賦著名的《過零丁洋》詩雲:“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明不屈之志,為千古絕唱。張弘范命人勸文天祥寫信招降張世傑,他錄此詩作為答復。南宋滅亡,文天祥被押北上,於至元十六年(1279)十月初一到大都(今北京)。前宋丞相留夢炎、受封為瀛國公的宋恭帝,先後奉命勸降,都被拒絕。元朝權臣阿合馬親到住地問話,丞相孛羅等在樞密院堂上審問,文天祥慷慨陳辭,義薄雲天。此後,他被關禁在兵馬司獄中,陰暗潮濕,冬令嚴寒,夏季酷熱,均甘之如飴。歐陽夫人和兩個女兒也在大都過俘囚生活。文天祥明知隻要一屈膝,便可與傢人團聚,仍不改變初衷,僅囑傢人“歸之天命”而已。他身在獄中,而詩句墨跡傳遍京城,被視同珍寶,獄中的元朝軍官士兵也常請他講古人事跡。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八日(1283年1月8日),元世祖忽必烈召見文天祥,進行最後一次勸降。文天祥答以“天祥為大宋狀元宰相,宋亡,隻能死,不能活”。次日,在柴市(今北京東四北大街府學胡同,明朝時在此地建文丞相祠;一說在宣武門外菜市口)慷慨就義。

北京文丞相祠

  文天祥遺著有《文山先生全集》。他前期的詩文多酬應之作,比較好的詩也隻表現瞭隱逸的志趣,或帶有感傷哀愁的情緒。贛州起兵以後,風格為之一變,詩詞散文都悲壯剛勁,感人至深。他把國傢、人民和自己的遭遇,用詩詞逐事記錄,把從鎮江逃出元營後的記事詩,編成《指南錄》;又將被俘以後所作,編為《指南後錄》;在獄中又集杜甫詩句,成《集杜詩》二百首,歷述“顛沛以來”的“世變人事”,抒發自己的亡國之痛。其他作品如《正氣歌》,歷數史書所傳各代不畏強暴、不惜犧牲的人物,表示自己準備隨時獻出生命的決心,尤為數百年來傳誦不絕之作。

  

參考書目

 陳清泉:《文天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萬繩楠:《文天祥傳》,河南人民出版社,鄭州,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