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種商品在同一時間因地區不同而形成的價格差額。商品地區差價形成的原因主要有:①在自然條件、經濟條件、生產技術條件不同的地區,生產品種、規格、品質相同的商品所耗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不同;②把集中產區的商品運往距離遠近不等的銷區所形成的成本不同;③生產者、經營者和國傢採取不同的地區價格決策;④不同地區的不同供求狀況。

  商品的地區差價是商品經濟條件下價值規律作用的體現和必然結果。在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過渡、商品經濟尚不發達、經濟發發展水平較低的國傢裡地區差價也大。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剝削階級利用對工商業的壟斷地位,使地區差價超過合理限度,體現瞭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國傢采取瞭合理調整地區差價的種種措施。包括:①發展交通事業,降低運輸費用,以縮小區域之間及城鄉之間的地區差價;②廣泛發展供銷合作事業,壯大社會主義商業,以利於合理調整地區差價;③國傢對邊遠地區規定瞭農產品收購的最低限價和工業品的最高限價及運價補貼,以控制地區差價,等等。

  中國社會主義價格體系中的地區差價有三種主要表現形式:①城鄉差價。指同種商品在縣城或大集鎮的銷價與在農村的銷價之差額。其中農產品的城鄉差價是指農村基層收購點與縣城或大集鎮收購價之間的差額;工業品的城鄉差價是指三級批發站所在地與農村基層供銷社銷價之間的差額。②中小城城差價。指同種商品在設有二級站的中等城市與縣城之間的銷價差額。③大中城城差價。指同種商品在大城市與設有二級站的中等城市之間的銷價差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