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格林

  德國語言學傢和民俗學傢。1785年1月4日生於哈瑙,1863年9月20日卒於柏林。曾就讀於馬爾堡大學,攻法律。1808年任威斯特伐利亞國王的圖書館館長。1830年任耶拿大學教授,1841年為普魯士科學院院士。格林一生的的學術活動同他的弟弟W.K.格林(1786~1859)緊密相連。1812~1815年,兄弟二人搜集民間童話,編成《兒童與傢庭童話集》,1816~1818年又編成《德國傳說》。格林著的《德語語法》(4卷,1819~1837)是一部歷史語法,後人稱為日耳曼語言的基本教程。1848年,他又寫瞭《德語史》,並同他的弟弟一起從事編纂《德語詞典》,但至1852年隻編成前4卷,第13~16卷由後人續編,直至1961年才完成。

  在《德語語法》1822年的修訂版中,格林提出瞭印歐諸語言語音演變的規則,後人稱之為“格林定律”。他指出,在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歷史上,輔音分組演變,在英語和低地德語中變瞭一次,後來在高地德語中又再變一次。古典語言(古希臘語、拉丁語)的清塞音k、t、p,在英語中變為送氣清擦音h、th、f,在高地德語變為濁塞音h、d、f。例如詞首的輔音,拉丁語pater(父親),英語father,德語 Vater;詞中的輔音,拉丁語frater,英語 brother,德語Bruder。古典語言的不送氣濁塞音ɡ、d、b,在英語變為清塞音k、t、p,在高地德語變為送氣清音kh、ʦ、f,如拉丁語decem(十個),英語ten,德語zehn開頭的輔音。古典語言的送氣濁塞音gh、dh、bh,在英語變為不送氣濁塞音 g、d、b,在德語變為清塞音k、t、p,如梵語ahar(拉、運),英語draw,德語tragen開頭的輔音。

  格林這條規則的思想和材料基本上來自R.K.拉斯克,不過他舉瞭許多例子加以充實,並寫成清楚的公式。他自己並沒有說這是定律;相反,他說,“音變是一般趨勢,不是在一切情況下都如此。”事實上,這條“定律”隻是大體上正確,後來由K.維爾納加以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