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古諾

  法國作曲傢。1818年6月18日生於巴黎,1893年10月18日卒於聖克盧。父親是畫傢,曾獲羅馬大獎賽第2名。母親是鋼琴傢。古諾自幼從母親學音樂,後來又拜作曲傢A.雷哈為師,在上大學之前已具有相當高的音樂修養,同時還學學習美術。1836年入巴黎音樂學院,從E.L.阿萊維學對位法,從J.-F.勒絮爾學作曲,從A.齊默爾曼學鋼琴。入學第2年即獲羅馬大獎第2名,1839年獲羅馬大獎第1名。同年赴羅馬進修。1841年5月1日,他的第1部重要作品《三聲部彌撒曲》在羅馬上演。1842年秋離羅馬回國,沿途訪問瞭維也納、柏林等地,接觸到各國音樂的優秀作品和著名人物。在萊比錫受到F.門德爾松的熱情接待,親自為他演奏和講解巴赫的管風琴作品。這些活動對古諾日後的創作產生瞭深刻影響。回到巴黎後,曾任教堂管風琴師和歌隊指揮。1852年任巴黎最大的男聲合唱團──“奧費翁合唱團”的指揮。1858年到抒情劇院工作,在這裡他寫出瞭第1批成功的歌劇作品,其中包括使他名垂後世的《浮士德》(1859)。由於普法戰爭的影響,1870年9月古諾攜全傢避居英國。由於維多利亞女王十分欣賞《浮士德》而得寵於王室,一度是英國音樂生活中的紅人。1874年6月返回法國,不間斷地創作直至去世。

  古諾早年熱心於宗教,在羅馬期間,西斯廷教堂的歌聲,尤其是G.P.da帕萊斯特裡納作品中的復調音樂手法,對他產生瞭深刻的影響。這個時期的作品,幾乎全部是宗教題材的,其中1855年11月22日首演的《聖塞西勒慶典彌撒曲》概括瞭這一階段的風格特征:古樸的復調風格中加入瞭熱情的氣質,經常用半音轉調加以修飾和擴展的收束式,嚴謹的曲調與織體中透露出豐富、靈活的戲劇性手法,並使用瞭獨唱和管弦樂隊。這是一種華麗和熱情,卻又不失其真誠、質樸的風格。這部作品是對宗教音樂的一次改革。

  離開神學院之後,古諾的註意力就轉向歌劇方面。他的第1部歌劇《薩福》於1851年首演,並不成功。1852年上演的第2部歌劇《殘酷的修女》明顯地模仿G.邁耶貝爾的大歌劇,也歸於失敗。此後他逐漸擯棄瞭虛飾浮華的大場面,擺脫瞭統治法國歌劇30年之久的邁耶貝爾模式的影響,確立瞭自己的質樸而柔美多情的風格。

  雖然古諾在宗教音樂和器樂領域都有卓越的才能,也都有成功的作品,但人們主要將他看作一個熟諳聲樂及曲調藝術的歌劇作曲傢,其代表作品是《浮士德》。

  《浮士德》是典型的抒情歌劇,劇本作者巴比埃和卡雷隻采用瞭歌德原詩的第一節和女主角瑪格麗特與浮士德的愛情悲劇。在這部作品中,古諾使用的現實主義的、豐富多變而又自然的表現手法,用音樂刻劃人物性格的高超技巧,符合時代潮流的、較為通俗的曲調,色彩豐富的和聲與配器,以及富有戲劇性的情節等等,都是在大歌劇中所少見的。後來古諾又將道白改為朗誦調,增添瞭芭蕾舞場面,於1869年起由巴黎歌劇院演出,從此成為最受歡迎的歌劇之一。此外,他的著名歌劇還有根據莎士比亞劇本改編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古諾的創作發揮瞭法國音樂優雅、清晰、勻稱、洗練、真摯的特長,其藝術觀點代表著新興資產階級的理想和追求。就音樂范疇而言,他是個眼界開闊的創新人物;在技術能力上,法國作曲傢中難得有人能與之匹敵。但他在政治上、美學上有保守主義傾向,加之對宗教的沉迷和個性上的軟弱,限制瞭他的發展前途。其晚年創作暴露出因襲的跡象,當年的質樸變成瞭平庸。他對G.比才、J.馬斯內、以至C.德彪西和П.И.柴科夫斯基等後來作曲傢的影響很大。除大量的歌劇而外,他的作品大多為各種形式的宗教音樂,包括現今最流行的《聖母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