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贛語,是漢語七大方言區中通行面積較小、使用人口最少的一個方言。贛方言並非“江西話”,江西省境內除贛方言外,還有客傢方言、吳方言和江淮官話,江西的鄰省也有贛方言。由於贛方言和客傢方言有不少共同特點,有的語言學者認為可以把二者合併為一個大方言區,稱為客贛方言。

  通行地域 贛方言通行於江西省中部和北部,湘東和閩西北;鄂東南和皖西南一些縣市通行的方言,其特點近似贛方言,有的學者認認為也可以劃入贛方言。

  江西省內通行贛方言的有60 多個縣市。包括南昌、景德鎮(城區)、萍鄉和宜春、撫州、井岡山三地區的各縣市:南昌、新建、安義、靖安、奉新、高安、宜豐、銅鼓(也有人認為通行客傢方言)、上高、萬載、分宜、新餘、清江、豐城、進賢、東鄉、臨川、金溪、資溪、南城、黎川、崇仁、宜黃、樂安、南豐、新幹、峽江、永豐、吉水、吉安、泰和、永新、蓮花、安福、寧岡、遂川、萬安,上饒、九江兩地區的大多數縣市:波陽、餘幹、萬年、鷹潭、貴溪、餘江、弋陽、橫峰、鉛山、樂平、永修、德安、星子、都昌、湖口、彭澤、武寧、修水,贛州地區的廣昌、石城、寧都、興國、於都、瑞金、會昌等縣也有使用贛方言的鄉鎮。此外,通行贛方言的還有湖南省東界的13個縣:臨湘、平江、瀏陽、醴陵、攸縣、茶陵、酃縣、桂東、汝城、常寧、耒陽、資興、安仁,有人認為嶽陽、永興也屬贛方言區;福建省西北部的4個縣市:邵武、光澤、建寧、泰寧;湖北省東南部與江西省連界的8個縣:通城、蒲圻、崇陽、通山、陽新、咸寧、嘉魚、大冶;安徽省西南部安慶地區的望江、東至、宿松、懷寧、太湖、潛山、嶽西、桐城等縣的方言,據初步瞭解,也和贛方言相近,目前歸屬未定,可能也將劃歸贛方言。使用人口約3000萬。

  主要語言特征 贛方言和南方諸方言相比,不論在語音或詞匯方面都和普通話的差別較小。

  語音方面 多數地區的語音特點有以下8點:①古全濁聲母字不論平仄,今讀多數為相應的送氣清音聲母。例如(標音下加雙橫線為文讀音,單橫線為白讀音):表①

表①

②古曉、匣合口字和非組字今讀都是 f 聲母。例如:表②

表②

③古見系三四等字多數聲母腭化為ʨ、ʨ、ɕ,有的與精組字混同。例如:表③

表③

④古泥、來母字(n、l)今讀逢細音都能區別,逢洪音多數地方相混。例如:表④

表④

⑤撮口韻不多,管的字也較少,多數來自古合口三等韻,少數來自非合口三等韻。例如:表⑤

表⑤

⑥古流攝字多數讀為εи、iεи等復合韻母。例如:表⑥

表⑥

⑦高元音、前元音之後往往前後鼻韻尾不分,後鼻音混為前鼻音。古臻、曾、梗各攝字合為in、ən。例如:表⑦

表⑦

⑧聲調多數為6或7類,去聲多數分陰陽,入聲有的分陰陽,有的不分陰陽。例如:表⑧

表⑧

  詞匯語法方面 ①贛方言內部比較一致,和別的方言不同之處比較少,但也有特點,例如:公公(祖父)、婆婆(祖母)、姑爺(姑夫)、姑娘(姑媽)、日上(白天)、柱頭(柱子)、拐子(瘸子)、拘禮(客氣)、來記(忘記)、球(縫衣)、旋磨風(旋風)、結殼(結疤)、甏(缸)、閃(傻)、跍(蹲)、緡(銅錢)、薸(浮萍)、𪤚(菜畦)、仼(看守)。②有些常用詞贛方言各地有不同說法,以南昌、高安、臨川三個距離不遠的點為例:

③在外省邊遠地區和中心地帶之間詞匯的差別更大,以南昌、平江、邵武為例:

④在贛方言內部比較一致的語詞裡,有些詞和南方諸方言不同而和普通話相同,例如:眼睛、舌頭、墳、洗澡、啃、舔、雞蛋、老鴉等;有些詞和幾種南方方言相同而和普通話相異,例如:舊年(去年)、落雨(下雨)、頸(脖)、徛(站)、屙(拉)、尋(找)、走(逃走)、講古(講故事)、鋐雞(閹雞)、莫(別)、我個(我的)、放到(放著)等;有些詞和客傢方言共有,例如:月光(月亮)、屋(房子)、當晝(中午)、衫袖(袖子)、鼻公(鼻子)、話事(說話)、轉去(回去)、屋下(傢)、爺(父親)、老弟(弟弟)、跌(遺失)、幾多(多少)、幾久(多久)等;有些詞和湘方言一樣,例如:崽( 兒子)、女(女兒)、郎(女婿)、腦殼(腦袋)、灰面(面粉)、洋泥(水泥)、小酒(醋)、劃子(小船兒)、狗公(公狗)、狗婆(母狗)、天幹(天旱)、心子(餡兒)、妹子(妹妹)、毛(沒有)等;有些詞和吳方言相同,例如:霍閃(打閃電)、姆媽(母親)、手節頭(手指頭)、蠻好(很好)、團近(附近)等。贛方言和南方諸方言詞匯的交叉與它的語言環境有密切的關系。贛方言通行地域較小,四周受到湘、吳、客傢、閩諸方言的包圍,贛江流域和鄱陽湖周圍無天塹阻隔,歷史上和鄰近地區的交往也較多,因此詞匯受到各方言的滲透。

  在江西省境外的贛方言中,受當地方言詞匯的影響更多。湖南省境內的贛方言有許多和湘方言共有的語詞。例如湘東北的平江話:炸雷(打雷)、罩子(霧)、階基(臺階)、現飯(剩飯)、凹谷(秕谷)、料(棺材)、裡手(內行)、把(給:“把他一本書”)、梆硬(硬梆梆)、飛薄(很薄)、拍滿(很滿)、噴腥(腥味重)等就和長沙話相同。福建境內的贛方言區,歷史上曾是閩方言通行的地域,詞匯上也有許多閩方言的成分,例如邵武話的(路)、骹(腳)、厝(房子)、樵(柴)、晬(歲)、笐(曬衣竹竿)、鼎(鐵鍋)、筅(帚子)、箸隻(筷子)、蠓兒(蚊子)、樹箬(樹葉)、粟(稻谷)、囝子(小孩兒)、親情(親戚)、目珠(眼睛)、雞角(公雞)、結疕(結疤)、頌(穿)、遮被(蓋被子)等都是閩方言裡常見的。

  贛方言內部差異不小,但一些很有特色的差異或缺乏明顯的區域性,或分佈的界線很不一樣,加上贛方言的調查還不夠深入,各地材料對不齊,因此,贛方言的分區至今還不明確。有人將江西省境內的贛方言分為(南)昌靖(安)片、宜(春)萍(鄉)片、吉(安)蓮(花)片、撫(州)廣(昌)片和鷹(潭)弋(陽)片。從以下若幹重要語音特點的分佈情況可看出大概情形。

  ①鄱陽湖西北岸的湖口、都昌有全濁聲母,其來源和吳方言、湘方言不同,它相當於別處贛方言的送氣聲母,包括古全濁聲母和古次清聲母以及古來母。例如:

表①

  ②在南昌以西的新建、奉新、高安、靖安、宜豐、修水、臨川及其附近的餘幹、貴溪、南城、南豐、吉安及其附近的永新、峽江、新幹和福建省的四個縣,把一些古知徹澄、章昌船、莊初崇聲母字讀為t、t‘ 聲母,但字的范圍很不一致,大致知組字多,莊組字少。例如:

表②

  ③比上述范圍略小,在高安、奉新和閩贛邊界的南城、黎川、南豐、光澤、邵武、泰寧、建寧,古清從母字讀t‘聲母,透定母字讀h聲母,字的范圍也大不一樣。例如:

表③

  ④和上述范圍相仿,在高安、奉新、靖安、臨川、南豐、黎川、石城、寧都和福建省的建寧,各有m、n、ŋ、р、t、k(或ʔ)6種韻尾(南豐還有l韻尾)。例如:

表④

  ⑤江西省境內的贛方言中,多數都有塞音韻尾和入聲調,隻有鄱陽湖周圍的波陽、湖口、樂平及井岡山地區的萍鄉、永新、峽江沒有塞音韻尾,除波陽外各縣也沒有入聲調類。在江西省境外,湖南省的贛方言多數縣沒有塞音韻尾,少數縣沒有入聲調類;福建省的贛方言中,邵武、泰寧沒有塞音韻尾,泰寧也沒有入聲調類。例如:

表⑤

  ⑥在南昌、高安,古影母開口字逢今洪音與疑母相混讀為ŋ聲母。這一特點在江西省的贛方言並不普遍存在,在湘東的贛方言則是普遍現象。例如:這一現象在多數湘方言也有同樣的反映,可以說,它是贛方言和湘方言共有的特點。

表⑥

  ⑦臨川、黎川兩處有一個重要特點:古來母字逢今細音讀為 t聲母。例如:臨川:黎˛ti、遼˛tiau、流 ˛tiu、廉˛tiam、林˛tim、連˛tiεn、煉tyεn‚、領‘tin、輪 tyn、亮tioŋ、粒tiр‚、列tiεt‚、六tiuʔ‚,黎川:黎˛ti、廉˛tiam、兩‘t iɔŋ、力tiʔ‚。在其他贛方言點,也有少數類似情況,例如樂平:禮‘ti、林˛tin,新餘:力tieʔ‚、略tioʔ‚。據瞭解,在閩西的長汀、連城、武平、上杭一帶的客傢方言中,部分來母開口三四等字在口語裡也有讀為 t聲母的,看來,這可能是贛方言和客傢方言共有的特點之一。

贛方言分佈示意圖

  附:贛方言代表點南昌話的聲韻調 

  聲母19個 p、p‘、m、f、t、t‘、l、ʦ、ʦ‘、s、ʨ、ʨ、ȵ、ɕ、k、k‘、ŋ、h、ø。

  韻母65個 

南昌話韻母表

  聲調6個 

  陰平42、陽平24、上聲213、陰去35、陽去11、入聲5。

  

參考書目

 羅常培:《臨川音系》,科學出版社,北京,1958。

 袁傢驊等:《漢語方言概要》,第2版,文字改革出版社,北京,1983。

 熊正輝:《南昌方言詞匯》,載《方言》,1982~1983。

 顏森:《高安(老屋周傢)方言的語音系統》、《高安(老屋周傢)方言詞匯》,載《方言》1981~1982。

 楊時逢:《江西方言的內部紛歧現象》,《清華學報》新14卷,第一、二期合刊語言學專號,臺北,1982。

 楊時逢:《南昌音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9本,臺北,1969。